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春节过后,新区用工难现象引起各方关注。用工难根本原因何在?作为劳务供应地的农村,其剩余劳动力供输出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昨日,记者来到滨海新区外来工重要供应省份、人口大省山东的一处村落进行走访调查。
7成劳力脱产务工
地处鲁中地区的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曹家泊社区学究片区(相当于原有的自然村,该片区由原有6个自然村组成,目前称之为片区),是山东省率先进行农村改社区的试点之一。学究片区(村)负责人惠培凯多年从事村务管理,他告诉记者,学究片区是诸城市规模较大的村落之一。目前,总人口2034人,人均耕地约2亩。人口中,除暂居到外地(但户口仍在村里)的村民外,真正的劳动力近900人。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该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群在18至40岁之间,外出务工成为村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半脱产或完全脱产的劳动力已达650人,占劳动力人口约7成。外出打工农民中,有3人出国从事国际劳务,10人到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务工,主要从事服务业、工程施工等行业。其余,均在当地县城范围内就工。
京津企业优势缩小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城市目前在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等行业迅速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带动一批配套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其用工需求十分强劲。“以前,县城里从没有过的用工难,今年也出现了。这不,关系单位年后又来找我,让给找几个工人。”惠培凯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该村今年还首次有人办起了民营企业。村民陆媛媛已是9岁孩子的母亲,她每天不用出村,就能在该企业上班,每月收入近2000元。“村里上班,离家近、方便,现在企业里30位工人,29位来自同村。”陆媛媛说。她告诉记者,其丈夫也在社区一家造纸厂上班,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因此,当记者问及到大城市打工问题时,她直言,暂时不会考虑,尽管大城市工资较高,但花费也高,实际收入不比在家门口打工。
村民陈忠目前在北京打工,主要从事农林工程施工作业。目前,他每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除伙食费外,每年净收入在20000多元。而年后回老家探亲的陈芳,则在滨海新区一家电子厂干操作工,每月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他们之所以选择到大城市打工主要是投奔熟人。陈芳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管两餐,每天工作8到12小时,一年下来,能赚2.5万元。虽说比在家门口打工赚得多,但老家的企业也在不断涨工资,她年后也一度有回家的打算。“不过,滨海新区吸引我的,还是这里的环境,感觉创业发展的机遇会更多,而且能让人开阔眼界。”她说。
村民看重企业诚信
在学究片区走访调查中,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告诉记者,除了收入等原因外,一些用工企业的诚信度,也是选择就工的重要因素。村民王焕民说,不久前,该村20多位村民到村外一家企业打工,干了半年,仍未给开工资,老板也溜之大吉,目前工人仍投诉无门。“这事儿在村子里造成不小影响,很多村民都担心外出打工的工资问题。嚷嚷着以后再外出打工,一定要讲明,工资每月一结,这样就不会受骗。”王焕民说。
新闻背景:山东是新区外来工重要供应地
记者从新区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获悉,目前,山东已经成为滨海新区外来人口重要来源地之一,来滨海务工人口基本覆盖了山东全省各地区。其中,尤以距离新区较近的德州、滨州等地居多。在天津港,仅是德州的劳务工就有不下万人,主要从事司机、码头装卸等职业,不少优秀者还走上了管理岗位。随着当地人口在新区不断聚集,德州的乐陵等地还在滨海新区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务工人员管理以及需求对接等工作。据悉,今年,新区还将在国内各地继续拓展一批劳务工的输出基地,帮助企业积极破解用工难。(记者 张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