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曾在天津滨海新区汉沽地区盛行一时的“熬鹰”,是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也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等时机成熟替主人狩猎。但由于非常辛苦,熬鹰的人也越来越少。家住汉沽八仙里社区71岁的张喜山熬鹰51年,是当地赫赫有名“鹰把式”。老人说,由于担心技艺失传,他想给自己找接班人,将这一古老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张喜山家时,他正在举行苍鹰放飞仪式。放飞前,他和饲养的两只鹰合影,随后,他抱起一只鹰说了一句“好好飞”后,向空中一抛,鹰顺势盘旋几圈向远处飞去。张喜山紧紧盯着苍鹰,直到见不到踪影。记者注意到,张喜山的眼里一直噙着泪花。“这是祖辈留下的规矩,秋天新养的鹰,次年春天必须放归大自然。”张喜山告诉记者,每放飞一次就心疼一次,51年来,他驯了70多只鹰,也就心疼了70多次。但与鹰相伴了一生的他清楚地知道,如今,天上的鹰越来越少,只有放才能保住鹰的族群。
据张喜山介绍,早年汉沽曾是荒坨草蒿之地,可耕种的土地也多为旱地,种些高粱、玉米、豆类等庄稼,这为野兔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也适应鹰的生存。张喜山幼年时与父亲一起给富裕人家看场院,经常见到苍鹰抓捕觅食的野兔的情景。当时,汉沽就有很多人家养鹰抓野兔贴补家用,从此,他便对熬鹰产生了浓厚兴趣。
“熬鹰就是让鹰与鹰把式昼夜四目相对,从而消耗掉鹰的那种桀骜之气。”张喜山说,熬鹰一般从秋天开始,大约需要一两个月,要经过架鹰、吊大线等几个环节。架鹰就是把鹰带回后,鹰把式连续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同时建立感情;吊大线就是鹰把式从远处用食物逗引鹰来吃并大声叫它,让鹰沿着一条长绳飞过来,到鹰把式的胳膊上吃食。当鹰通过吊大线的训练后,就能替主人捕获野鸡、野兔等猎物。鹰猎前,人们分散到荒坡各处齐声吆喝,也有人点燃爆竹惊动飞禽或走兽,然后将鹰放出,捕获猎物。到来年春天,再把鹰放归大自然。
张喜山告诉记者,这一过程与其说是熬鹰,不如说是熬人。因为熬鹰不仅需要时间、经验和耐力,更需要有很好的体力,是件既劳心又伤神的辛苦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汉沽鼎盛时期熬鹰的有数百人,现在还剩不到10个人。”张喜山说,目前,他作为年龄最大、熬鹰时间最长的人,掌握了很多的技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跟他学,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记者 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