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震(右)精心制作“孝心京胡”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09年,江苏老汉杨虞鑫为求得津城京胡制作名家李云汉的一把京胡,带着女儿去外地山里采竹,未想却突发心脏病去世。两年后,他的女儿为完成父亲遗愿,带着竹子来津找李云汉,可没想到就在她到达天津的3天前,李云汉却因病去世了。为帮助这位孝顺女儿“还愿”,李云汉的儿子李震决定接过父亲的“衣钵”,代父亲制作好这把承载着两份孝心的京胡。
昨日,在已故李云汉老人位于红桥区西沽附近的家里,李震正在为制作好的京胡做最后的完善工作。他说,这把京胡不是他制作的第一把,但却是倾注心血最多的那把,因为这把京胡的意义不一般。“为了祭奠杨虞鑫老人,也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把京胡做好!”
本来,杨虞鑫老人的女儿杨立过完春节就要来取京胡的,可赶上春运不好买火车票,于是耽搁了下来。“姑娘在电话里说,已经去买票了。估计两三天就要来,所以我们再把京胡完善一下。”李云汉的妻子邸淑慧说。
他制作京胡一绝
成京剧界掌中宝
李云汉老人自幼痴迷京剧,喜欢唱花脸。结婚后,夫唱妇随,爱人邸淑慧也喜欢上了京剧的青衣,她是个地道的名票友。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云汉迷上了京胡制作,由于年轻时学得一手好的车、钳工技术,对他制作京胡帮助很大。
在一般人看来,京胡的制作很简单,其实这里边的学问可大了。李震说:“京剧不像西洋乐器可以转调,伴奏时需要什么调儿,制作时就要一次完成。琴筒上蒙的蛇皮,在它泡软和没有粘牢时是无法试音的,可谁能保证蛇皮风干、被粘牢后正好就是所需要的调儿呢?可我父亲就能!”
这正是李云汉的绝活。十几年来对各流派、戏目、演员和琴师的了解,大量经验的积累和准确的感觉,使得李云汉对京胡制作愈加得心应手。爱人邸淑慧是他忠实的听众和指导老师。每制作出一把京胡,都融入了夫妻二人的心血。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几百把京胡挂满小屋,从他手里制作出的京胡成为京剧界人士的“掌中宝”,经常有人慕名来请李云汉制作京胡。
去年10月因病辞世
三天后孝女找上门
2011年10月28日,李云汉老人因患胃癌不幸去世,其家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3天后,一个陌生的女孩敲开了李云汉的家门,她称自己从江苏常熟来,是慕名带着上好的竹子请李云汉老师给制作一把京胡,以完成父亲的遗愿。
“你来晚啦,孩子!”邸淑慧叹了口气说。这个女孩叫杨立,今年30岁,是南京音乐学院一名在读研究生,主攻二胡。杨立说,她父亲杨虞鑫是一名业余京胡票友,京胡拉得很好,年轻时曾经考上中国音乐学院,但不幸的是,拿到录取通知书没几天就赶上了“文革”,就这样因为历史原因没能走上艺术的道路,这也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后来,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女儿,女儿不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南京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2009年,杨虞鑫从网上看到天津的李云汉制作京胡一绝,他就想着让李云汉给制作一把上好的京胡,以愉晚年。杨虞鑫对京胡的制作也有一定了解,他知道上好的竹子是制作一把好京胡的基础,于是在当年2月带着女儿一起去了竹乡——江苏安吉,上山采竹。当时,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上山奔波劳碌,选好竹子颇费了一番心思,后来如他所愿选到了上好的竹子,他心情很激动。没想到的是,2月12日,刚从安吉回到常熟的当天夜里,杨虞鑫突发心脏病去世。
为完成父亲遗愿
孝女带竹子来津
杨立说,父亲去世后,她就想着要来天津找李云汉老师制作京胡,可竹子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成为上好的材料,加上父亲刚去世,家里有很多事要处理,这事儿就耽搁下来。
后来,杨立多番打听,找了很多网友帮忙,终于找到了李云汉的具体住址。去年11月,她带着竹子来到天津李云汉家中,可没想到来晚了,李云汉老师已经去世。杨立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来天津,她当时就哭了,看着这个孝女,李云汉的妻子邸淑慧也流泪了。“我和儿子李震说,反正你也会制作京胡,就帮助这个孝顺女儿完成她父亲的心愿吧!”在红桥区教育中心任教的李震也被这位孝女深深感动了,他想有这么多人喜欢父亲制作的京胡,他不能让这手艺失传,应该把它传承下去,当即应允了母亲。这几个月,李震一直在全心投入制作这把京胡。他说,虽然手艺比不上父亲,但也一定要让这把京胡成为精品。
昨日,记者联系到了正在南京的杨立,她说近几天就要来津取京胡了,她终于可以完成父亲的遗愿了,她感谢李云汉老师一家,也感谢热心的天津人。(记者 韩爱青 摄影记者 王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