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昨天(2月14日)在京举行,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谢家麟院士和吴良镛院士双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昨天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天津人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领奖台上。据悉,本市共有16项科技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气工程、水利水电等多个领域,获奖数量为近年来最多,本市高校依托大学的科研高地,更是揽得多个奖项。
天津大学6项科技成果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记者了解到,这些成果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在清洁能源、精密测量、工程建设、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柔性在线自动测量方法、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成果创新性地利用工业机器人作为柔性运动平台,发明了面向现代混流制造的柔性在线测量新方法。产品通过了一汽大众、东风神龙等国内主流汽车厂的严格考核,形成了产业化应用。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项目中,由天津大学和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木薯非粮燃料乙醇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实现了燃料乙醇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形成了木薯非粮燃料乙醇成套技术。成果推动了我国非粮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发展。其中,广西中粮“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示范工程”使农民每年增收约4.3亿元,企业累计增效2.55亿元。
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军、李玮瑒、陶占良、程方益、马华等完成的“几类无机材料的氢、锂、镁储存与电池性能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项研究为新型氢、锂、镁电池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研究受到全世界研究电池的人的关注。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最高水平。(记者 刘晓艳 通讯员 宋雪峰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