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扑克 近20年凑成“扑克百科全书”

80岁开始学漫画五年来作品几千幅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小小一把牌,世界大舞台”是侯耀文和黄宏小品《打扑克》的台词,小品折射出了社会人生百态。咱天津还就有这么一位大爷,收藏扑克牌近20年的时间,用近2000副扑克组成了“扑克百科全书”,涉及文化、奥运、艺术、旅游等8大系列。
这位“扑克”大爷叫徐扶民,今年78岁,家住河北区江都路附近的庐山里小区。昨天上午,一进入徐老家,就见柜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扑克牌。说起这些扑克牌的来头,徐老娓娓道来:“这副‘庆祝建国50周年’是我最喜欢的扑克”,徐老小心翼翼地打开木质的包装,上下两副扑克是一般扑克的两倍大小。据介绍,这副牌是当年纪念国庆节特为外国友人专门印制的一批扑克牌,当时在全国只印制9000副,现已绝版。其中,108张不同内容的扑克,记录着建国50年来的大事记,让你一览中国的发展变化。
徐老退休后共收集扑克牌近2000副。别看扑克牌不少,徐老却根据内容各异分门别类,还亲手编制了一本扑克牌记录档案,详细标明每副牌的内容分类、收集日期、价格、产地、出产日期等情况,整理得井井有条。其中,有红色系列,像是印有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事迹的扑克;有文化系列,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有异形系列,团扇形、月亮形等,还有天津发展、各地旅游等共八大系列。一副副看似不起眼的扑克牌,俨然组成了一部“扑克百科全书”。“10多年前,在一次聚会中,我发现扑克牌上有丰富的科普知识”,从那时起便到处收集一些不同内容的扑克。他从市场的摊位上买过,也托朋友从国外、外地带过,还嘱咐身边的亲朋为他留意。几年前,他的学生在乘火车时见有人打扑克,还是一副记录着全国各地火车站图片及信息的扑克,便用一副新的扑克换来送给了徐老。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收集更多内容的扑克,用这本特殊的“百科全书”来引导教育下一代。(记者 郝颖 摄影 齐琦)
人们常说“越老越小”,一些老人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的爱好,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年近耄耋之年时,家住红桥区的陈树荣老太太为了排遣寂寞,开始自学画画。老人每天都画上一两幅,先用铅笔打底稿,再用钢笔仔细地描线,老人的作品,幅幅惟妙惟肖。
红桥区丁字沽一处居民小区内,84岁的陈树荣老太太拿出了自己这几年的作品,七八本画册和上百张画片堆了满满一桌。这些图画,大多是漫画作品、儿童插画、报刊插图。这些作品,都是她从孙子、曾孙读过的书刊上临摹来的。
不管拿到的是什么书,陈树荣都喜欢把书上看到的图案画下来,家里年历上的图案如此。一些儿童启蒙书籍上的作品,老人也会耐心地把其中的对话和文字说明抄下来,看她的画,如同重读儿时的书籍。
陈树荣的女儿说,别看老太太岁数大,但画画时不用戴眼镜,手也不抖,用铅笔打底稿,基本上一笔到位。令人惊奇的是,陈树荣画画,是她快80岁时自学的。老人曾上过4年学,在学校里学会了画画,此后60多年没动手画过。如今的绘画技巧,都是重新揣摩出来的。
老人每天早上都要画一画,一坚持就是5年。铅笔打底稿,钢笔描线,一步也不马虎。最近,她还用蜡笔给图画上色。陈树荣画画的工具一应俱全,但画纸却有些特别,家里的药盒、烟盒、利乐包、广告纸等一切可以收集来的纸片,都被她收集起来了,展开弄平后就成了画纸。成册的画本也是家人不用的旧作业本和白纸做成的。这样一来,原本的废纸,经过老人之手,顿时成了精美画片。陈树荣家在亲友里知名度大增,不少亲戚来串门,都会看看这位会画画的老太太。陈树荣不但很高兴地将作品给大家看,如果见到别人喜欢,还会将画送给别人。对陈树荣来说,遇见能够欣赏自己画作的知音,跟画画一样让人高兴。(记者 徐燕 实习生 韩蕈 翟钰嘉 摄影 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