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处可见的回收礼品广告

随处可见的回收礼品广告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春节过后,如何处理家里剩余的年货、礼品让不少市民头疼,留着没人用、会过期,扔掉又太可惜。精明的小贩则早已盯上了提货卡,稳赚差价,净挣不赔。而年轻人之间流行起了网上置换年货,变“闲”为“现”,低碳又环保。
“卡贩子” 盯准提货卡
别管是单位发的,还是别人送的,春节期间不少人手里都有提货卡,但自己家又吃不了那么多。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卡贩子”,他们专门收购各种提货卡,低价从市民手中回收,然后再高价转手,从而赚取差价。
“我们单位有很多外地的同事,大家干脆把提货卡直接套现,卖给在门口蹲守的卡贩子们”,在一家快递公司工作的小刘表示,提货卡有领取的时间限制,并且多是水果、面食等有保质期,也不能长时间保留的物品。
昨日,记者也走访了本市一些店铺、商场,发现尽管已是节后,“卡贩子”却依然活跃。“有要卡的赶紧,都便宜了,甩卖啊”,在河东区成林道附近的一家面食店外,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手里拿着十多张面额不等的提货卡,还不停地吆喝着。据这名“卡贩子”介绍,年前他就开始倒腾各类提货卡,六折回收,再八折卖出。这名“卡贩子”还告诉记者,倒腾一张百元的提货卡,能赚上三四十元,年前年后半个月下来,怎么也得卖出二百多张,净赚至少六七千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除了把提货卡再次卖给市民,有的“卡贩子”则蹲守在商场的收银台,直接帮助顾客刷卡购物,将购物卡的电子币变现。而有的“卡贩子”干脆把低价回收的提货卡、礼品卡,直接卖给供货的商场。比如,商场1000元面值的礼品卡,800元回收,900元卖给商场,其中就有100元的差价。而对此,大多数商家表示,这些“卡贩子”并没有抢走他们的生意。只要不扰乱正常的经营秩序,商家也只能与“卡贩子”和平相处。
网上“年货置换”成时尚
与直接回收年货、礼品不同,今年最流行的要属“年货置换”。变“闲”为“现”,足不出户,低碳环保。“我用一套保暖内衣,换了一张200元的购书卡”,家住南开区的小王说,本命年单位送了一身红色保暖内衣,可家人早就给备了一身,不如用来换点儿实用的东西。就这样,在网上贴出来,并标明“年货置换”,不出半天就有人打来电话。如此一“折腾”,小王没花一毛钱,就换回一堆计划购买的图书。
记者登录多家换客网站发现,春节过后这些网站的年货礼品交易异常火爆。交易物品除烟、酒、糕点、保健品等年货外,还包括水果、童装、宠物用品、书籍杂志等。在一家换客网站中,仅春节假期就有两万多人相互交换了礼品。除了专业的换客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和QQ个性签名里,年货置换或兑现信息也非常活跃。
与此同时,很多网友也流露出担心,由于交换物品是基于网络平台,存在一定的风险。尽管年货交换很方便也很实惠,但并不是每位“换客”都能换到称心的商品,且这种交换方式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手段。
云杰律师事务所斯烈昀律师提醒大家,在进行物品交换时,要先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交易时,双方应签署相应的交易凭证,并现场验货;除此之外,尽量索要原始发票、产品合格证和保修卡,这样在发生质量问题时,便于维权。且要谨防交换物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特别是食品和保健品,要注意查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记者 王渐 郝颖 摄影 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