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日(1月29日)记者从滨海新区经信委获悉,2011年新区八大优势产业均保持双位数增长,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530.8亿元,占新区比重为90.6%。
相关人士介绍,滨海新区将依托功能区和工业园区,围绕八大优势产业规划建设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具有国际国内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形成15个产业集聚区和17个产业集群。预计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
据了解,去年新区围绕八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各大领域内的优质项目落户或者运营。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20.9亿元,同比增长18.1%,产业规模居各大产业之首。粮油食品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13.6亿元,同比增长77.5%,增长速度居各大产业之首。此外,石油化工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88.9亿元,同比增长34.8%;电子信息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46.6亿元,同比增长28.1%;新能源新材料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0.6亿元,同比增长24.6%;轻工纺织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9.9亿元,同比增长12.2%;航空航天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3.2亿元,同比增长48.8%;生物医药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7.1亿元,同比增长11.5%。(记者 张维维)
滨海新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瞄准高端和智能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1年,滨海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920.9亿元,同比增长18.1%。在新区重点支柱产业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带来的产值高居各大产业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2011年,随着长城汽车的投产以及麦格纳、英伟达和约翰迪尔等项目的签约启建,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不断在向上下游延伸。这一年,新区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业在担当龙头的同时,也凭借一些优质项目的带动使产业走向了高端化和智能化。
全产业链加速成型
“新区汽车产业的全产业链时代已经到来。”开发区投促二局刘雁梅博士表示,2010年8月投产的长城汽车让新区汽车产业蓄势已久的一汽丰田和长城汽车“双引擎”正式启动,随着长城汽车的研发、金融、物流、销售和出口等载体不断完善,汽车产业在冲刺百万产能的同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的路径也日渐清晰。
作为整个产业链的最前端,研发是舞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最主要力量。2011年,图形处理的行业巨头——英伟达研发中心的落户让装备制造业又增添了一个“大脑”项目,其“拳头”产品也将使新区率先拥有着眼于未来汽车视觉化操控的资本。
在上游研发得到强化的同时,博能汽车的零部件组装、物流及汽车销售项目和上海通用的售后配件配送服务中心为汽车物流、汽车销售等装备制造服务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优质项目助推产业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通过众多领域、众多产品的集中,实现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政研室王斌科长表示,2011年装备制造业呈现出的特点是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的转型明显。去年落户的一系列装备制造优质项目,在使关键零部件领域“磁石”效应加速显现的同时,也成为了助推产业“求新求变”的重要载体。
“例如约翰迪尔在去年七月启建的发动机厂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自身节约采购、调配成本的需求,同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也在驱动着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落户空港的麦格纳动力总成项目以及长城的发动机和变速器厂,则让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核心动力领域的缺失得以弥补,并由之前的电子类向技术含量更高的动力系统类转型升级。
产业分区聚集带动
除了内生力量的驱动,在区域分布上,新区也将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以引导产业形成分区聚集和优势互补。刘雁梅表示,从空间布局上来看,目前新区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临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及南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三个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中南港工业区打造以石化设备为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开发区和空港经济区则以减速机、变速器、发动机、精密测试仪器、自动化控制等关键部件为重点,发展轻型装备制造。临港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锅炉和动力等设备。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重点围绕大型、重型、精密装备需求,发展带动力大、技术含量高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和关键基础零部件;现代冶金产业以无缝钢管、高档板材及金属制品等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为重点,突破生产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及企业联合重组步伐。(记者 程瀚)
滨海新区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擎"驱动产业升级
按照“东港口、南重化、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发展布局,今年,天津滨海新区坚持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引擎”驱动,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全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900个,加快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1年,新区实施重大项目925项,总投资1.28万亿元。其中,长城汽车一期等9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船重工等600多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富通光纤预制棒等192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实施了重大服务业项目329项,一批服务业聚集区迅速崛起。新引进总部项目60多个,总部企业达到188家。新建文化产业项目70个,总投资415亿元。实施了160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
在此基础上,新区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快速聚集,今年将确保新引进总部经济项目20个,储备项目动态保持300个,实现100个项目建成投产、200个项目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达到800个以上。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1200亿元。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强,石油石化力争突破3600亿元,汽车及装备制造力争达到4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力争突破2000亿元,粮油食品力争突破1000亿元。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技术交易、文化创意、网络信息、邮轮游艇、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区域服务辐射功能。与此同时,新区将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建设海港、空港等8大物流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此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争取100个以上“863”计划规模项目落地转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记者 孙刚)
滨海新区将建国内最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天津市出台《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本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原料药生产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基地和干细胞产业化基地;培育三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集团;并打造100个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品种。
建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本市将建设以“一园两院一区”为载体的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以跨国公司、国内医药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集技术支撑、企业孵化、产业发展、服务外包为一体,涵盖化学制剂、原料药、生物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国内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培育1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
本市将巩固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三个优势领域,形成10-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品种和一批销售额过亿元的药物品种。“十二五”时期累计培育医药类上市公司10家,重点发展化学和生物外包、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CRO服务。到2015年,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收入达到150亿元。
形成“1+5”生物药品产业格局
本市将巩固优化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龙头地位,形成武清、北辰、西青、静海、津南等多个具有行业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形成“1+5”的发展格局,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在滨海新区方面,以10平方公里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载体,打造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化学药:OTC药物更新加快
本市将重点推进化学药物新产品和新制剂的产业化,发展治疗心脑血管、肿瘤和糖尿病的新型药物,发展头孢类、培南类抗生素和抗艾滋病原料药,力争使抗艾滋病原料药产量达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使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工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50%。同时独立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植物类、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肿瘤药物及原料药。加快解热镇痛类、感冒咳嗽抗过敏类及消化类OTC药物的更新换代速度,逐步抢占国内市场。
现代中药:传统中药二次开发
本市将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实现中药产品剂型多样化。发展心脑血管治疗和清热解毒等现代中药,研制生产一批知名老中医验方中药,扶持优质饮片发展。巩固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京万红烫伤膏等传统优势产品地位,参与海外市场检验和认证,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
生物制品:传染病疫苗产业化
本市将重点推进流感、病毒性肝炎、肺炎等常见传染病疫苗的产业化,研制RNA疫苗、肿瘤疫苗、艾滋病疫苗等先进疫苗,力争使疫苗工业总产值达到全国产值的三分之一;发展抗肿瘤、抗类风湿等抗体药物;开发以检测传染病、血液病、肿瘤为主的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的检测产品。
医疗器械: 扩大高附加值器械规模
医疗器械行业中,本市将重点推进药物支架、胰岛素泵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的产业化。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超声诊断、彩超、电刀、射频治疗仪等医院用医疗器械及手术耗材、人工植入物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扩大骨科植入物、医用导管、体外循环设备等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生产规模。家用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血糖仪、电子体温计、家用心脏监测设备等,扩大市场占有率,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
健康产业: 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
本市将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加强对功能低聚糖、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益生菌以及海洋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以维生素、矿物质补充为主的保健品,同时发展保健酒、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和适应普通群众消费的维生素、钙质补充产品;利用中药材和海洋资源,开发基于植物源提取物的保健品及海藻胶、海藻多糖、鱼肝油等海洋保健产品。(见习记者 李佳萌 记者 金学思)
天津航空航天产业5年产值增长近50倍
中广网天津12月30日消息 (记者郑凯 陈庆滨)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06年,空客(微博)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短短5年时间,天津航空航天产业横空出世,实施项目22项,2010年总产值达170亿元,增长近50倍,成为增速最快的产业。
2011年6月1日,在空客天津飞机交付中心,空中客车公司天津总装线总装的第50架A320系列飞机正式交付吉祥航空公司。
空中客车天津总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鲁国说:我们第一架飞机用了9个月时间,目前生产速率每个月3架,我们计划明年交付第100架飞机。
从第1架到第50架,再到明年的第100架,世界民航业巨头空客公司在欧洲之外的第一条生产线在天津实现了快速、稳健的发展。而与空客同时成长的,还有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在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不足3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范围内,古德里奇、英德拉、西飞机翼等50多家中外知名航空企业纷至沓来。
天津空港经济区航空产业支持中心主任赵学森:航空产业属于战略性的产业,从天津来说,航空产业从无到有,最重大的一个契机是空客项目,对天津航空产业起步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
如今,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已形成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和空间站为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体系。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家国内航空航天产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与此同时,天津本土企业在这一新兴产业的崛起过程中也得到快速发展。
预计到2015年,天津航空航天产业将实现产值1000亿元,实现年产空客系列飞机48架,成为亚洲第一的总装制造和维修基地。
天津软件产业保持35%增速 形成三大亿元产业区
日前由市政府正式批复的《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本市软件产业将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将超过1200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达到20%。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370亿元,同比增长35%。与“十五”末期相比,“十一五”末期,本市软件企业总数年增加了340家,同比增长近一倍,达到了750家,其中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1家,比“十五”末增加了7倍。滨海新区目前正成为本市软件产业发展的主体,聚集的软件企业数占全市总量的70%,软件业务收入占总量的90%。
市经信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与先进地区相比,本市软件业仍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软件产品比重偏低、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良好的发展势头必将加速国内外资本、技术、企业向新区集聚,本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金融、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对软件的巨大需求。同时,服务外包、动漫、物联网等国家级基地纷纷建设,为形成软件产业发展特色提供了新契机。
新批复的《天津市软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本市将打造3个亿元级软件产业聚集区,即以滨海高新区、开发区、保税区、中新生态城等软件园区为主体,打造滨海新区软件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本市软件产业发展核心区,重点发展智能通信、工业、金融、服务外包、动漫游戏等软件;以西青、武清、东丽等周边区县软件园、示范工业园区和商务楼宇为依托,打造软件产业发展辐射区,重点发展工业、服务外包和信息安全等软件;以中心城区楼宇及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各种动漫和创意园为基础,打造产业发展特色区,积极发展动画创意、动漫设计、动画电影和网络游戏等。到2015年,产业发展核心区、辐射区和特色区软件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150亿元、50亿元。到2015年,全市软件企业户数将超过1000家,其中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超过10家,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