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地图上西于庄的内河客运码头已停航四十多年,但原建筑还存在,应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近日,网友“天津老明”在自己的微博上发照片,一座略显老旧的红砖房,上面写着“内河局红桥客运站”的字样,引起关注。网友“耶律寒烟”甚至倡导恢复漕运,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前天,在“耶律寒烟”的带领下,记者对照片上的旧址进行了走访。
![城市快报记者 高立红 “地图上西于庄的内河客运码头已停航四十多年,但原建筑还存在,应申请为文物保护单位。”近日,网友“天津老明”在自己的微博上发照片,一座略显老旧的红砖房,上面写着“内河局红桥客运站”的字样,引起关注。网友“耶律寒烟”甚至倡导恢复漕运,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前天,在“耶律寒烟”的带领下,记者对照片上的旧址进行了走访。](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120112/20120112121251234.jpg)
网友“耶律寒烟”用镜头记录“当年的码头”
与网友寻访航运局旧址
“耶律寒烟”本名唐文权,生于1979年,喜欢钻研天津文史。他在自己的微博上签名:“除了活人,迷恋一切老的东西。”这些年,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对天津的南市、西沽等老居民区进行走访、拍摄、记录,自费出版的《天津记忆》小册子已到第一百期。
“小时候,我家就在西于庄,对这一带相当熟悉。”唐文权说。在他的带领下,记者驱车穿过纸厂大街,来到小辛庄大街。这条路虽然叫大街,实际路面却不宽。这里是一片平房区,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小房子。在一片名为“孙家菜园”的平房里,有一栋名为“航联大楼”的居民楼,看上去有几十年历史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居民称,这是航运局(今称港航局)的宿舍楼。出了“孙家菜园”前行百余米即看到一栋刻有“航运工人俱乐部”字样的老楼,有一个大铁门“把守”,而且被建筑物“掩映”着。唐文权说:“我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玩,原来没有前面的建筑物,这里就是一片空场地。”
再往前行几十米,记者见到一栋红色苏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唐文权介绍说:“这就是航运局的主体建筑了,当初它可是这一片地标式的建筑。”这栋楼被围在一个大院内,院门上写着“河北省港航管理局”。
有幸参观“当年的码头”
在港航局老干部处副处长杨长根的指引下,记者和唐文权找到了内河局客运站的旧址,杨长根把它叫作“当年的码头”。距离港航局几十米远处有两栋居民楼——小辛庄大街13/17号楼及子牙河北路13号楼,两楼之间有一个胡同,进去十米左右就看到一栋红砖建筑,上面写着“内河局红桥客运站”字样。唐文权说:“当年人们就是在这里买了船票去坐船的。”
河北省港航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局本部早就搬走了,现在这里只剩下一个办事处和老干部处,因为不少老干部都落户在了天津。唐文权他们感兴趣的那栋“苏式小楼”的设计师也是港航局自己的工程师,这位设计师已于2010年去世,享年94岁。
获得允许后,记者和唐文权得以进到楼内参观。这里一直用于办公,办公室主任介绍,楼内门窗等一应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时的模样,丝毫没有改变,也基本没有损害。唐文权颇为专业地评价:“窗户都是小开型的,包括纱窗在内都是三层窗户,利于保温,一应细节设计非常人性化。”时隔二十多年,终于圆了儿时的梦,到这栋楼里来参观一下,唐文权很兴奋。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便是天津乃至周边地区河运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内河局的建制。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归交通部管辖,管理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河运。后来,天津成为直辖市,该局划归给河北省。二十一世纪初,该局迁址秦皇岛,后又迁到石家庄。
争议
恢复漕运观点不一
正方
可缓解路面交通压力
对于网友主张的恢复漕运一节,业内观点不一。主张恢复者主要从天津的地理位置考虑,因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流丰富,充分利用可以缓解路面交通压力,况且天津自古就有漕运历史,海河上的很多桥都是便于河运的可开启式桥。
反方
现在河道不适宜通航
认为不行者觉得,天津包括周边地区停止河运多年,当初没有注意到相关设施的保护,现在的河道环境早已不适宜通航,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水可以行船。而指望南水北调发展河运,基本上是空想。(记者 高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