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
——滨海新区全面实施“十大改革”调查报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五个统筹”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之一,统筹城乡是破解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滨海新区在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是前提,破解二元结构是目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根本。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推进,新区农村地区已经向小城镇转移人口13万余人,城市化率达到了81%,较高水平的城市化进程为新区城乡统筹抢占了高起点,也为改革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新区坚持因地制宜、稳步实施的原则。对于纳入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农村区域,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对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并且条件成熟的区域,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区域,通过旧村改造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改善农村面貌。
全面推开的“十大改革”,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滨海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改革路径,使“统筹城乡”的要求植入了滨海新区的元素,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用发展促进统筹协调,通过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争当“排头兵”的实践中创造滨海示范。
三条路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有序推进城市化、稳步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彰显了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策略和节奏。“土地是农村城市化的关键元素,新区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特别注重土地的征用和补偿。新区的农村城市化能够稳步推进,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对土地的科学统筹。”新区规国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土地的征用和补偿方面,新区出台了“先征后转、征转分离”的新增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还将积极探索“延时占补”和“异地占补”等平衡新模式。
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与城市社区看齐,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所以,小城镇建设之初,就要统筹考虑好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建城镇的交通体系,必须纳入新区整体交通建设规划,公共配套设施,比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也要纳入统一规划。新区小城镇建设规划先行。
“在新农村的建设上,新区提出了‘六化’和‘六个一’。‘六化’就是道路硬化、街道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清洁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和村庄绿化美化;‘六个一’是指普及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卫生室、村邮站和污水处理厂。”新区农业局村镇发展处处长孙希彬告诉记者,“六化”和“六个一”在硬件上,为新农村建设向“村容整洁”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两个标杆靠拢提供了路径。
今年新区推出的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在新农村建设的现有标准上,又增加了鼓励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沼气和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新标准。把科学发展观深深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天津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小城镇的核心模式是“三区联动”和“三改一化”。新区将“三区联动”和“三改一化”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确立了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思路。
“三区联动”体现新区水平
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统称“三区联动”。新区实现“三区联动”,把“三区”建设的高水平,做为联动的前提,即农民居住的宜居水平、工业园区的示范水平、农业产业园区的集约水平。这三个“水平”的高低,联动效能的强弱,是新区考量“三区联动”的标准。
农民居住区的宜居水平设定,“质量过硬”和“生活便利”是两个硬杠杠,“新颖美观”和“节能环保”是硬要求。
宜居高水平,居住环境是重要指标。塘沽的西部新城起步区,居住的大多是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化的“新市民”。为这些“新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生活便利的社区服务中心,以“蔓藤”的构思造型,成为该社区的一道风景。“服务中心不仅有着靓丽的外观,同时,也集合着高科技的元素:太阳能利用、雨污水回收、地热利用、风光互补路灯、微生物降解垃圾处理、屋顶绿化等,社区服务中心把科技改变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塘沽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李绍彤说道。
居住在社区、增收在园区。工业园区的示范水平体现在“发展街镇经济”和“吸纳农民就业”两个基础职能上,更体现在“产业传导”和“劳动力对接”两个优势的发挥上。产业传导,将发挥出新区“三高”产业对示范工业园区的提升作用;产业的传导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培育效应,传导产业的同时,也畅通了劳动力的就业通道。
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加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通过园区的引领,新区农业加速向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农业与科技结合,农业与旅游结合,这是新区高水平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两大途径。
目前新区已规划了杨家泊、宁车沽、小王庄三个农业聚集园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设置了六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和五个区级产业示范园区,新区将在“三区联动”的过程中,重点围绕这些园区,加速推进城镇化区域的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改一化”形成新区特点
在“三区联动”的基础上,实施“三改一化”。即以农改非、村改居、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为主要内容,推进农村城镇化。
按照“三改一化”方案,新区正通过集体土地的集中流转和统一经营,实现全体农民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
“户户有棚、普惠重农”,这是潮宗桥村在土地流转中的思路创新。潮宗桥村将超过千亩的撂荒地以股份化的形式平均分配给所有村民,并由合作社引领带动大家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在满足村民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还通过销售,实现全村年人均收入增加千元左右。
“在不占用现有耕地的情况下发展设施农业,一方面有效利用撂荒地,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鼓励了土地向生产大户流转。”新区农业局孙希彬处长告诉记者,今年启动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鼓励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农用地的经营性质没有改变,农民承包土地的权益得到了保障,通过流转还确保了农民增收。”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为确保农用地有序流转,针对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新区将出台指导价;在各街镇成立流转中心;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和受让大户给予资金补贴。
同时,改革还将稳步推进集体资产向股权转变,使农民享有股权。实现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由“共同共有”变为“按份共有”转变。在此基础上,农民也将逐步成为拥有薪金、土地流转金、股金、社会保障金和租金的“五金”农民。
新区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准确把握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目标,锁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区特点,着力实现新区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产业传导发挥带动优势
产业传导,是将新区产业优势传导给城镇化地区的示范工业园区,以此发挥产业带动优势,提高示范工业园区的产业水平。这是新区在“三区联动”中的一个创举。
根据涉农街镇的自身特点,新区遵循“一镇(街)一案”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发挥地缘优势,就近和功能区“联姻”,形成有效传导。寨上街与大神堂风力发电、北疆电厂“联姻”,形成海水淡化、风力发电和中水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杨家泊与中心渔港、杨家泊水产科技园“牵手”,建设以物流装备制造业和物流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发挥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使龙头产业与示范工业园区结合,抻长产业链。中塘镇和太平镇与新区南部重化工区域对接,重点发展合成橡胶、塑料、石油专用设备制造等产业,使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伸。新城镇与临港经济区的装备制造和粮油龙头企业对接,发展其下游加工产业。
因地制宜,发挥原有地域优势,发展适宜产业。胡家园街确定了建设以金属制品、物流为主导的示范工业园区。
目前,新区在农村城市化区域,将建设9个与新区优势产业相关联的特色工业园区。同时,探索“十大战役”新项目对就业的需求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接机制。
“规划的明晰,使得农村城市化区域解决了之前产业同构,争抢资源的问题。同时,也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和扩展空间。起到了对新区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产业传导实现了双赢发展。”新区发改委白冰冰处长说道。
创新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机制
小城镇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保证速度和质量,并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建设小城镇之初就要统筹考虑的问题。
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启动“十大战役”主力军,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为新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年初,汉沽管委会和海泰控股签署协议,建设大田镇示范小城镇;滨海建投、泰达控股、天保控股等相继加入示范小城镇建设中。新区大型国企吹响了示范小城镇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新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攻坚全面打响。
“国企和城区管委会合作,一个建设经验丰富,一个熟悉城市管理,对于示范镇的建设来说这是强强联手,也是双赢的事情。”滨海新区发改委白冰冰处长表示,国企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在建设方面有整套专业化的管理规范,可以兼顾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而管委会熟悉当地环境,了解社会配套运作,可以承接示范镇的后期管理。“这正是新区在城乡统筹中“广视野、宽视角”的模式创新。”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新区通过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坚持“三区联动”高水平起步、“三改一化”体现新区特色,充分调动大型国有企业、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参与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各类资源向街镇、乡村、基层倾斜。形成了“大格局,宽视角”,是新区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又一次模式创新。
让农民及时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好农民问题是核心。
改革成功与否,评判标准是多元的,但“以人为本”推进改革,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工作入手,满足农民在就业、社保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逻辑重心。
三级保障鼓足农民“底气”
“我们现在过的日子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真真切切体会了‘安居乐业’的含义。”对于茶淀镇村民李兆军来说,2009年10月26日,全家五口从之前的农村宅基地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无疑是全家人的一个“大事件”。
李兆军告诉记者,现在全家人得到了相邻楼层的两套宽敞的两室一厅。“这下住得更宽敞了,想去儿子家串门也方便多了。”此外,李兆军一家还得到了110万元的拆迁和耕地补偿。
对于搬进楼房的农民来说,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充裕的拆迁补偿金,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使其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而农民享有社会保障更是在制度层面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为了做好农民社保这道必答题,新区综合考虑,统一过去多维度标准,确定了严格区分责权、依托市级统筹、财政补贴向农村适度倾斜的保障原则,形成了被征地农民、农村城镇化居民、农村居民的三级社会保障体系。
“再过两年,我和老伴每月就可以拿到近1300元的养老保险。”塘沽西部新城陈圈村村民张振金告诉记者,在城市化之前,他没有养老保险,而现在张振金和老伴儿都享受到了养老社保待遇。同时,医疗保障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他在社区医院看病取药的报销比例。
通过改革,新区还将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的补充社会保险制度和农村特困群体参保补贴优惠政策。
有了保障,有了钱,没有了后顾之忧,城市化的农民很多选择了用补偿款投资创业。
发力培训保障就业
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失地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是农民变市民,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新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始终把农村城市化的就业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技能,畅通就业渠道。
通过“引导性”培训,城市化人员的就业观念得到转变,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城市化人员适应城市就业和市场就业的能力,打通农民的就业渠道。“有针对性的培训既解决了城市化人员的就业,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对接了双方的需求。”滨海新区人社局副局长兰其良说道。
位于东疆保税港区的普罗旺斯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番茄调味制品的企业,今年由于业务量激增,企业出现了近200人的用工缺口,经过短期岗前操作培训,180名农村城市化人员掌握了技能,快速上岗,填补了企业的用工短缺,保证了大宗的订单能够如期发货。
除了“牵线”引导农民与企业的对接,新区还定期向培训机构提供目前就业市场最为紧缺的职业。在全市统一培训目录的基础上,新区根据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增加了石油化工、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科目,为培训机构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提供了参照和指南。
在制度保障方面,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从事个体经营的自主创业人员,新区将按照每人每年最高限额5000元的标准给予3年的税费补贴,并减免登记、证照类和经营服务性费用,对于吸纳城市化人员就业的企业,新区则将分一次性招收、稳定用工、规模招用等情况,给予不同标准的资金补贴。
同时,新区也在密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保障网络。在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全覆盖,全区150个行政村在年内都设置了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服务平台触角的延伸让就业服务更加贴近农民,动态化的管理提高了就业服务的“命中率”。
补足社会服务管理短板
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在新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诸多举措可圈可点。
在社会事业的资金方面,新区加大了保障力度。政府的社会事业专项资金,每年以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区域的社会事业建设。
对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新区也进行了创新。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将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城市化地区的延伸,以做好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转变,在城市化和城镇化地区,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设立社区管委会、居委会和居民小组三级社区管理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化水平。
通过以城带乡,携手共建,仅大港地区就有22个城市居委会与22个农村的服务中心结成了对子,定期开展社会管理交流。
同时,新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户籍、促进就业、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改革。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让广大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加速沿海都市型农业升级
“十大战役”的统筹推进,让新区的“磁石效应”日益显现,高端产业和科技资源呈现加速聚集的态势,这为农业发展借力而为、乘势而上提供了机遇。
借助科技优势,新区农业正在向设施农业和更为高端的工厂化农业升级。新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为农业向集约化、园区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在组织形式上,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发展要素加速向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同时,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其在科技创新、服务生活、文化传承、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功能正在显著增强。
借力科技优势加速农业设施化集约化发展
以“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为特点,农业向设施化工厂化发展,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新区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为农业借助科技“抬高身价”,由传统粗放型向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型转型升级,提供了可乘之势。
“运用生物组培技术进行菌种的扩繁,这每年可以带来大约300万元的利润,科技的介入,正让一粒普通种子变成价值连城的种源。”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成金告诉记者,生物技术的介入,让种源农业的效益实现了“一株克隆万株”的几何增长,工厂化技术也改变了传统人工育苗“一茬不如一茬”的情况。
在设施化工厂化的基础上,农业的组织形式也向集约化的合作组织转变,或升级成为园区。
“集聚的农业要素凝聚成了发展的合力,使园区、合作组织内部从种植到加工的农业全产业链加速生根,这就更有利于新区打造能够满足市场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农产品。”天津市农科院所长李谨告诉记者。
目前,新区已经形成3个农业聚集区,设立了11个市级和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并形成了“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组织+农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使新区超过70%的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体系当中。
为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新区从今年起将鼓励具有产业互补性或关联性的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组织形成跨区域的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形成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生产经营组织。
同时,农村的金融服务将得到创新。商业金融、互助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将使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构成农村小额信贷服务体系。在互助合作金融、订单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金融项目的探索实施过程中,涉农大型企业将由大变强。
“信贷支持力度的加大将让涉农的企业更积极地开展资本运作,通过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涉农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也就有了桥梁。”新区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农村金融准入的放宽,金融服务将更广泛地介入农业发展,这一方面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支撑。
在资金的保障上,新区今年首次设立了科技推广专项资金,农业科技通过技术承包、入股和转让,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此外,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检体系也将为新区农业向设施化、标准化转型提供支撑。
“十二五”期间,新区将重点围绕现代渔业、高效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设置15个区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并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作用,加速农业与第二产业衔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依托城市市场加速农业创意化休闲化发展
都市型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紧密的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农业,即按照市场的需求选取农业转型的方向。
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的游客被“请进来”,休闲观光农业亮点频现,游客在农村的消费实现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另一方面,农业服务社会生活的属性,正独立于生产功能之外而存在,按需开发的创意农业产品,让农业“走出去”,装点着都市人的生活。
“以前我们只关注冬枣本身,农村产什么城市卖什么,现在村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我们关注的是市场需求,游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服务项目。”崔庄村委会主任徐林成告诉记者,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冬枣文化,村里今年相继完善了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旅游载体建设。
目前,新区正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挖掘农业生产背后的传统农耕文明和民俗文化,使其融入当地的旅游载体建设。一批围绕休闲渔业、葡萄冬枣采摘、花卉观光、耐盐碱植物科普教育、设施农业展示、观赏鱼观光娱乐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在涉农街镇迅速成型,成为市民旅游观光的吸引点。
在维持原有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农业区就成为了生态景观和休闲场所,农业休闲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品牌,正取代农产品本身成为最为耀眼的名片。
农业的休闲化发展把城市人“请进来”,实现了城与乡的联动,同时,农业的生活服务功能也开始独立于生产功能之外而存在,玩起“创意”求发展。
在科技的帮助下,大型的地摆蝴蝶兰变成了市民桌上的“迷你”案头花;蔬菜的种植也从田间地头搬到了市民的阳台上,变身为“阳台农业”;瓜果种苗经过航天飞船的搭载发生基因重组,成为了形态各异、营养丰富的“太空蔬菜”。
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定制”创意农业产品,使农业从单纯的经济粮食作物功能,发展成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创意农业。农业的“创意”满足了城市人在美化生活、陶冶情操方面的消费需求,实现了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在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升级过程中,新区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联动步伐正变在加快,农业的设施化集约化和创意化休闲化正使新区农业形成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休闲娱乐——示范带动”的全产业链条,农业的发展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引领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破题“三农”,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步被破解,城乡统筹发展已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到“十二五”末,新区城市化率将力争达到90%以上,全区完成还迁房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安置农村城市化、城镇化人员13万人以上。在农村地区,基本建成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产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良、社会保障均衡、民主法治健全、邻里诚信友好、农民富裕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出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的路子,成为城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