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高新区一景。(中国网·滨海高新 新闻图)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今年是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近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记者来到天津滨海高新区,就高新区建设20年来取得的成就、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经验等问题,采访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书记荣建勋和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倪祥玉。
高新区引领科技创新
记者:你如何评价国家高新区20年来的历史作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倪祥玉:我觉得,国家高新区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在贡献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国家整体科技进步,不仅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而且为我国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探索了路径。这是国家高新区不同于其他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的典型特征。
以天津滨海高新区为例,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占天津市的47.5%;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天津市的22%;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各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家,市级工程中心9家。近3年来,高新区内资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58.4%,累计获得国家和市级科技奖励144项,企业每年承担的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项以上,与中科院合作建设的中科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曙光计算机、蓝鲸存储等项目代表了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天津滨海高新区已经成为推动天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核心区域。
天津滨海高新区20年: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值得铭记?
倪祥玉: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启动、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1988年8月,天津市政府下发85号文件,决定成立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天津市科委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园区规划、政策制定等管理事项;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包括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内的首批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颁布《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1995年5月,天津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条例》,以地方立法的方式确立了天津高新区“一区三制”的管理机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保障;1996年7月,天津高新区取得华苑产业区环内2平方公里起步区的首期征用433290平方米(650亩)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1999年1月,天津高新区取得华苑产业区环外部分2645628.7平方米(3968.84亩)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01年12月,天津高新区直属企业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优质资产对原天津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整体置换,新公司更名为天津海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2002年12月,天津高新区华苑产业区区域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1月,天津华苑软件园被国家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商务部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5年,天津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06年5月,核心区华苑产业区被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同年7月,天津市政府决定将滨海新区八大功能区之一的滨海高新区(现已更名滨海科技园)作为天津高新区的扩展区,建立全国第一个科技部和天津市共同建设的国家高新区,标志着天津高新区正式融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007年,滨海科技园总体规划上报天津市政府,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天津市政府批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实现了高起点、快起步的预期目标;2009年,天津滨海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同年被科技部批准成为首批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试点。
2008年至今,天津滨海高新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渤龙湖总部基地、高银117组团、滨海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的飞跃。英利光伏总部项目、州巧光伏配套项目的落户,进一步巩固了高新区光伏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地位。兆民云计算华北运营中心、赛呋盾集团总部、梦金园黄金珠宝总部、三维丝环保公司北方总部、搜房网华北总部项目等一大批总部项目落户,有力地推动了高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三是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顺利进行。天津滨海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企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科技立项数量持续增加,技术市场交易额快速增长。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工作,正式启动了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开创了全国高新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工作全面展开。天津滨海高新区加快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工商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64家,完成全年任务的58%;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目前高新区内已有2049家企业通过认定,首批46家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840万元无偿资助资金支持。五是“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取得成效。自2009年以来,天津滨海高新区连续3年先后开展了“上水平”活动,为扶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累计兑现政策资金9.7亿元,高新区工委和管委会组织了17个服务工作组及督导组对200多家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展上门服务,进一步优化了软环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天津滨海高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六是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高新区继续深入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断提升优美和谐的区域整体环境;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百日系列活动,为顺利通过验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工商服务、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卫生监督、依法治区、信息化建设以及滨海科技园高新公寓项目的开工等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保障。可以说每一步都铭记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足迹。
经济指标节节高“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
记者:与20年前相比,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创业环境、产业链条、智力资源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形成了哪些宝贵经验?
倪祥玉:从国务院批准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首批国家高新区至今,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天津滨海高新区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1991年,天津滨海高新区拥有注册企业228家,技工贸总收入4.7亿元,上缴税金2416万元;到2007年,这3项指标已分别达到5879家、1250亿元和74.4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26倍、266倍和310倍,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6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年来,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形成了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创业孵化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产学研体系,使天津滨海高新区具备了建设高水平自主创新产业化基地和世界一流高新区的基础和条件。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天津滨海高新区始终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主线,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发展原则,也由此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于2008年制定实施的“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这既是一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计划,也是天津滨海高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首先要说,没有中小企业的经济肌体是不健康的。天津滨海高新区制定实施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和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难题,重点围绕投融资、立项申报、高企认定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为“小巨人”企业展开全方位服务,使他们快速摆脱成长的烦脑,帮助企业成为细分市场的领跑者。天津滨海高新区每年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到2亿多元,“小巨人”计划百家入选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与同比增长均超过40%。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最近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及目前国内银根紧缩的金融环境下,天津高新区入选的“小巨人”企业显示出了良好的抗冲击能力,总体销售收入不降反升,这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项计划实施的效果。
目前,这项计划已经被推广到天津全市。天津“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市区两级政府将投入200亿元扶持资金,扶持发展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优势企业集群要形成1万亿元的经济规模。
高效便捷 让企业满意在高新区
记者:高新区不同于其他行政区,你如何看待高新区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如何理解高新区特有的改革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荣建勋:应该说,国家高新区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高新区自建设以来,就已经被赋予改革的特质和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使命。在天津滨海高新区,这种特质在行政服务机制上得到了良好体现。天津滨海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天津市前列。坚持“合署办公”,做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建立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相配套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这些都是高新区创新行政服务机制的有效尝试。高效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保持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灵活快速高效运转。天津滨海高新区工委、管委会工作人员不到200人,但高新区内现有企业近6000家。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关系上,我想已经可以很好地看出高新区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效率。
高新区间合作大于竞争
记者:20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你如何理解高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你心目中,5年后的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将处于什么位置?
荣建勋:我觉得国家高新区之间应更多体现合作而非竞争,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肩负起推动中国经济整体向更高层次迈进、提升中国经济自主创新成分的重任,从而推动中国在世界经济社会中提升竞争力,这才是国家高新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5年后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所处的位置,或者说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其实也是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那就是到2015年,将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成为高端人才和产业集聚、机制体制灵活、创新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创新型科技园区与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具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保持 较快速度。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30%。二是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5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三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现代服务业总收入2300亿元,上市企业50家。四是社会事业逐步完善。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科技社区建设力度,打造和谐平安高新区。五是科技新城初步建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进低碳节能,建设生态高新区。
今年10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天津滨海新区时的讲话中,对天津未来科技城提出了“智慧经济城、创新先导城”的更高要求和战略定位。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天津未来科技城的承载地,我们备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好天津未来科技城,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天津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十二五”新时期新目标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形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天津滨海高新区如何继续高举火炬旗帜加快发展?有那些具体规划和措施?
荣建勋: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天津滨海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天津滨海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建设“三个高地”和科技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滨海新区“五个争创”的重要任务,坚持“集聚化、国际化、低碳化”的发展原则,积极推进高新区“一三五八”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滨海科技城建设为两大抓手,以建设科技金融高地和建设“人才特区”为两大突破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内生、创新式发展转变,高新区发展形态向产业、创新、城市和文化融合发展的科技城转变,力争在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对外开放合作、生态园区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具体规划是将天津滨海高新区建设成为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的新兴产业核心区;形成并持续保持源头创新能力,发挥高新区高端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活跃和产业培育领先的优势,成为具有创新型发展强劲驱动力的自主创新领航区;对接中央“千人计划”,积极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形成人才高地,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区;承载对外合作、开放交流功能,汇聚全球高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促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开放合作先行区;形成科技创新氛围浓厚,自然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融合教学、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城市生活于一体的低碳和谐科技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