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1月5日,被誉为“中国农业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十八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隆重举行。主题为“创新·合作与农业现代化”的本届博览会也是梁桂担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后迎来的首次中国杨凌农高会。
一年前的11月16日,根据中央部委干部到地方任职的决策和部署,梁桂卸任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职务,正式赴陕西就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投身于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这一涉及十几亿人福祉的新的宏伟事业,走上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值此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杨凌示范区成立14周年、第十八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举办之际,本报记者前往我国惟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采访,并专访了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
国家使命下的创新发展
杨凌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1934年,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于右任先生与杨虎城将军在杨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陕西省在杨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包括2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在内的10家农科教单位,杨凌聚集了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才,被誉为“农科城”。
1997年7月29日,这个位于我国西北的小镇迎来了一个重大机遇。经国务院批准,杨凌成为由科技部等20个国家部委(局)和陕西省政府联合共建的惟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由此,杨凌示范区肩负起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并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使命。
“成立杨凌示范区,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梁桂表示,杨凌是国家火炬事业的重要载体,是国家高新区中惟一的农业示范区,肩负国家使命和陕西省重托,能够亲身参与杨凌建设事业,他备感自豪和荣耀,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谈起杨凌14年来的变化,梁桂表示,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按照国家赋予的任务,示范区党政领导班子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带领杨凌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以情系“三农”、勇创佳绩的精神,大力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较好地完成了初始创业。杨凌示范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逐步健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座农科新城巍然崛起在关中平原上。
14年心血结出累累硕果
“杨凌的发展与变化是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杨凌人不忘国家使命、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结果。”梁桂说,杨凌是中国人的杨凌,肩负着国家使命。
1983年以前,杨凌只是陕西省武功县下辖的一个人民公社,是一个落后的西北小镇。1997年以来,杨凌示范区把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吸引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杨凌示范区人均居住面积达37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双认证,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区称号,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杨凌的农业科教资源在我国独一无二。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教育与科研单位的实质性合并。通过科教体制改革,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重要成果。
14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高校、企业两大主体和中国杨凌农高会一大平台的推广格局。
在高校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16个省区建设了164个实验示范基地。
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杨凌示范区探索发展了产业化示范推广模式,企业连基地、带农户、闯市场,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合作,在陕西省内外建立了一批生产基地。
中国杨凌农高会是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是5A级优秀农业展会。近年来,农高会新技术、新产品集聚,展示和交易作用日益突出,累计吸引了4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500多万个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累计促成投资与交易2100多亿元。通过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5000多万农民受益,每年推广效益达到70多亿元,为依靠科技示范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杨凌示范区成长起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竞争力较强的高科技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生物产业、食品工业、现代农资与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物流、金融、会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997-2010年,杨凌示范区生产总值从3.9亿元增加到47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69元增加到7128元,居陕西省前列。
明确“现代农业看杨凌”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国务委员刘延东要求杨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要大胆探索,率先发展,尽早实现“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
“作为农业示范区,努力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是杨凌人的重要使命。”梁桂介绍说,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了1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集聚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形成了粮油良种、蔬菜、苗木、生猪、肉牛、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初步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聚展示了农业新优品种17类4000多个,逐步开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呈现出科技化支撑、规模化推进、产业链运行、标准化生产、生态化循环等五大特点。
在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方面,杨凌示范区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物流储运到市场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行和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面向市场,杨凌示范区建成了20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投资5000多万元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创业实训基地全面建成投用,来自陕西各地的创业实训学员已入驻培训。秦川牛业、秦宝牧业两大肉牛基地建成投产。
在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方面,杨凌示范区探索了组织运营和服务保障模式。杨凌示范区土地流转、农民组织等机制创新取得突破,组建土地银行33个,流转土地3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带动农民6000余户;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设立了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园区检测检验中心,建立起林果花卉苗木、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四大类农业标准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为此,杨凌示范区不断提升金融对经济的服务保障功能,推动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杨凌分行和杨凌外汇管理支局;组建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发行全国首只农业企业集合票据;启动建设陕西省农业保险创新试验区工作,政策性奶牛、能繁母猪保险覆盖面达100%,5000亩大棚参加了“银保富”设施大棚保险;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农业生产设施和生物资产抵押贷款,抵押融资总额1400多万元。
梁桂表示,通过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了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了农业科技集聚创新,实现了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杨凌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得到各方面的积极评价,初步发挥出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园区正在成为“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14年的创新与发展使杨凌这个曾经的落后小镇声名鹊起。但梁桂认为,14年来,杨凌示范区“进步很大、势头很好,但还不够”。“要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杨凌在下一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梁桂表示,经过14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杨凌示范区在集聚创新与示范推广、现代农业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示范区上下人心思进,团结务实,为“十二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为杨凌示范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继续支持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为杨凌示范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外,随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杨凌示范区加快科技创新、扩大示范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重要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的支持力度,立足全局和战略高度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梁桂表示。
据介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了新时期杨凌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办好杨凌示范区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杨凌建设成为次核心城市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定位;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若干政策,形成了举全省之力建设好杨凌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共建体制进一步加强,各共建部委、共建厅局将继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梁桂也分析了杨凌示范区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国家高新区、陕西省各市及周边地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竞争进一步加剧,加大了杨凌示范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难度。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科技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全国各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竞相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对杨凌示范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示范推广新格局,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由于自身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投资规模不大、城市化水平较低,杨凌示范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
“‘十二五’时期是杨凌示范区战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也是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必须牢牢把握、奋发有为的重要时期。”梁桂表示,面向未来,杨凌示范区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牢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牢记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创新驱动新跨越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提出,杨凌要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杨凌示范区发展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4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到杨凌调研,提出了建设“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的要求。
“在新的起点上,杨凌必须实现新跨越。”梁桂说,“这是破解‘三农’问题、完成国家使命的形势所迫。无论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还是从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潜力的高度,杨凌都必须实现新跨越。”
今年1月29日,杨凌示范区发布“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全省领先”、“三个大幅提升”、“两个上台阶”、“一个跨越”。
梁桂说,“十二五”期间,杨凌示范区要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省领先;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杨凌的当务之急是完善集聚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梁桂表示,“我们必须集聚区内外和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一批科技人才和专业团队,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小麦、玉米、畜禽、蔬菜等方面出一批新成果、新品种,推广到干旱半干旱地区。”
“实现‘四位一体’与‘四个杨凌’目标,要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打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自身发展和对外推广之间、传统城市和现代田园都市之间三个通道。”梁桂解释说,杨凌示范区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区一体,建设大学科技园、中试平台和综合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与所属的杨陵区统合力量,在3个乡镇建设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土地流转、项目、培训等资源向创业人才倾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海外创业团队,大学开设创业课程,实验室向创业平台开放,将职称评定与创业、推广挂钩;围绕生物、食品、农机等主导产业,以公司为载体,大规模建设创新创业园,与全国重点孵化器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农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大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我们希望在铺天盖地的创业浪潮中,筛选出一批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梁桂表示,能不能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创造一个可以复制的样板,是检验杨凌示范区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必须在未来5年实现新的跨越,才能不辱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记者 霍立峰)
梁桂,1964年8月出生,安徽合肥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
曾任上海浦东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经济贸易局副局长、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局局长、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现任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