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天津市规划常住人口约1600万人,城镇化水平90%,城镇人口约1440万人,农村人口约160万人;2015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950平方公里左右。
■天津市近期建设目标: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记者获悉,为保障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的落实,天津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规划编制方案与各区县、各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充分对接,并征求了区县及相关委办局的意见,形成了阶段成果。自昨日起至8月31日,《规划》面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向各界人士征求意见、建议。
记者了解到,《规划》提出了本市近期的发展目标与城市规模,明确全市空间发展布局思路,并针对每个区域制定了发展指引。同时,《规划》涵盖了现代服务业建设规划,先进制造业与研发转化基地建设规划,会展、体育和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空间建设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卫生、养老和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市政工程建设规划、绿化体系建设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规划、城乡统筹建设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等诸多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
据了解,到2015年天津市规划常住人口约1600万人,城镇化水平90%,城镇人口约1440万人,农村人口约160万人;2015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950平方公里左右。根据《规划》,本市近期建设目标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格局基本形成。近期建设规划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突出“高端、高新、高效”,促进城市功能、高新产业、交通体系等的进一步提升;突出“低碳、低耗、低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宜居与宜业协调、城市与乡村协调、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协调。
核心要点
全市空间发展新思路——
双城提升 轴向集聚
两带延伸 南北生态
在2006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轴两带三区”城市空间结构和2008年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所提出的“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城市空间布局思路基础上,本次提出近期建设市域空间发展布局思路是:“双城提升、轴向集聚、两带延伸、南北生态”。
“双城提升”指提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区域服务职能和城市载体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轴向集聚”指发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津滨发展主轴集聚,基本建成津滨产业轴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整合海河中游发展用地,为大项目落户提供空间。“两带延伸”指基本建成“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以新城、重点产业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全面提升天津城市实力。“南北生态”指强化对天津市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天津南部“团泊洼—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滨海新区——
核心提升 全面推进
滨海新区按照“核心提升、全面推进”的空间布局思路,落实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各项要求,使滨海新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加快完善中部产业带建设和更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托大飞机、大火箭等重大工业项目,积极延伸产业链,积极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到2015年,基本完成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滨海高新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同时促进开发区东区等已有园区的用地更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建设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和临港经济区等,构建“北轻南重”的产业空间格局。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等,促进滨海新区区域服务职能的发挥。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轻纺经济区等,重点引进重型装备、粮油加工、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等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区等北部休闲产业区,基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推进中新生态城建设,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宜居生态示范新城。
3.调整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实现职住平衡。结合产业区的建设,规划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欣嘉园、中部新城南组团和北组团和南港生活区等,调整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实现职住平衡。
4.严格保护重点生态空间以及建设绿化廊道。对贝壳堤、北大港水库等重点生态空间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建设生态绿化廊道和区域绿地。
5.做好“十三五”期间用地整理和储备工作。重点加强汉沽、开发区、塘沽、大港等老城区的城市更新,适时搬迁滨海新区内对城市有一定污染石化冶金企业,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开发做好用地整理和储备。
中心城区及环外地区——
南优北拓 西联东进
中心城区和环外地区按照“南优北拓、西联东进”空间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社会文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标志区。
1.引导城市弹性空间结构的形成。重点建设小白楼主中心、西站地区、天钢柳林地区的“一主两副”城市中心,积极发展商务办公等高端功能,成为天津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同时引导城市弹性空间结构的形成。
2.推进北部地区发展。重点建设北部新区、京津公路地区和双青新家园等地区,推动北部地区公共服务、居住、环境等品质的提升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进一步优化南部地区。重点建设文化中心周边地区、梅江会展中心、解放南路地区和大寺新家园等地区,发展会展会议、高端商务等职能,成为带动中心城区和服务区域的核心。
4.加强与西青地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建设天拖地区、侯台地区、中北镇、华苑产业园环外部分等,充分发挥地域和人文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产业等,提升环境建设水平,引导中心城区内人口和产业向外围地区的有序疏解。
5.加强与东部地区联系。依托天钢柳林地区,重点建设张贵庄地区和中国国际会展中心,实现城市功能和人口的有序疏解。
外围区县——
新城集聚 以点带面
外围区县按照“新城集聚、以点带面”的空间发展思路,承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人口和产业的疏解,提高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1.提升新城辐射能力。提高新城的公共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新城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同时,提升新城的交通、市政和环境的建设水平,改善城乡面貌。
2.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区县实力,规划建设示范小城镇、区县示范工业园、农业产业园,实现三区联动,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记者 胡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