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高新区通过创新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资金荒;抓好产业布局规划,实现集约用地;探索麓谷模式,妥善解决百姓住房问题,园区发展呈现“高位起步、高速推进、全线飘红”的强劲态势。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5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财政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7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49%;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幅高达50%、在长沙市工业园区中稳坐“头把交椅”……这就是长沙高新区今年上半年向长沙市委、市政府交出的可喜“答卷”。
就在去年,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刚刚跃上“千亿园区”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在电力能源形势严峻、通胀压力加大、持续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长沙高新区何以又呈现“高位起步、高速推进、全线飘红”的强劲态势?关键在于其成功破解了钱、地、房这三大难题。
三招缓解中小企业资金荒
数据显示,目前在长沙高新区已聚集的3000多家企业中,90%以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随着这类企业加快转型、加大研发投入,资金链紧张成为企业面前的“拦路虎”。
如何打通“瓶颈”?长沙高新区在此时果断“出手”,不遗余力创新金融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资金荒。
长沙高新区搭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创业和风险投资为辅助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长沙高新区财政斥资1.5亿元,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财政贴息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引导社会基金参股在高新区成立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一是统贷统还的产业促进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专门解决“婴儿期”的初创型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是麓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专对成长性好的“少年期”的企业直接投资加速壮大;三是基金引导公司,专用于引导大量的社会基金公司来直接参股“成年期”的企业,推进企业战略改组。截至目前,这些平台已累计为企业融资近百亿元。
与此同时,长沙高新区还发挥企业的主体力量,成立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让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小企业因“雪中送炭”的资金解困盘活,大企业的闲置资金也因参股而“以钱生钱”,实现双赢。
有了政府这只无形手的引导,虽银根缩紧,但各大银行纷纷向麓谷抛出“橄榄枝”:仅中国建设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今年上半年就对长沙高新区及园区企业提供总计270亿元的授信服务。另据统计,目前在长沙高新区注册或服务的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等逾200家,注册投资基金230多亿元。
一笔笔巨资如一股股强大的新鲜“血液”,促进了长沙高新区企业和产业的蓬勃生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麓谷园区实现营业总收入660亿元,同比增长33.8%;实现总产值638亿元,同比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3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同比增长49%;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