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晖,毕业于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200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历任国家科委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副处长、国际开发处副处长,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调研一处副处长、处长,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一等秘书。现任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曾参与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审批及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参与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重要文稿文件起草工作。曾负责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参与组织中美环境、减灾、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国家高新区的20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20年,这20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当初那些满怀激情投身高新区事业的科技人员、创业者、管理者,无论今天他们是否还从事这项事业,都无法忘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国家高新区建设工作感到幸运和自豪。”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罗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自己已不再直接参与高新区建设工作,但始终关注着高新区的发展。“未来的国家高新区应该是一个科技城,一个智力密集、人才荟萃、技术先进、产业发达、生态友好、文明高尚的全新的城区。国家高新区要始终走在发展的前沿,要超越其他区域10年甚至是20年”。
国家高新区是改革和创新的产物
199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罗晖来到国家科委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工作。“当时,国家高新区正处于初创时期,我们确实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尽了一份责任和力量。今天回头来看,我为自己能够参与国家高新区建设工作、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感到幸运和自豪。”罗晖表示,虽然国家高新区的概念来源于国外的科技园区,但是我国建设高新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国外的科技园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看,都远远不能与我国的高新区相比。可以说,国家高新区建设以学习国外科技园区的经验为起点,但实际上是着眼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袭来的时候,科技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罗晖表示,我国1985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科学的“春天”,由于中国在历史上屡次与新技术革命失之交臂,科技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中国不能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失去机会。
在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达成共识后,当时对于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多争论。受计划经济思想的禁锢,一些观点认为应该由国家投资、国家主导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罗晖回忆说:“当时中央领导以及科技界的一些领军人物以敏锐的眼光和卓越的智慧,做出了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正确决策,政策核心就是‘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
罗晖表示,国家通过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通过优化环境、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把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发挥出来,从而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投资和主导推动产业发展完全不同的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策需要有很大的勇气”。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发展战略方向等都会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但是依靠改革开放、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依靠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发挥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根本主线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而且今后也不应该有变化。这正是国家高新区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核心和关键。”罗晖表示。
基础性工作奠定发展之基
20年前,国家高新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正是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国家高新区日后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现在看来是至关重要的。”罗晖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战略和功能做了明确的定位,国家高新区始终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也是国家高新区在产业水平、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原因。
二是国家高新区政策体现了区域政策与企业、产业政策的重合。在国家高新区的初创时期,国家没有直接投资,主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高新区发展,这些政策既有区域政策,如划定特定区域享受政策,同时又叠加了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支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这也是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一个方向。
三是国家高新区在区位选择上贴近智力密集地区,而不是选择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集中连片的开发,这使得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可以从高校及科研院所源源不断地获得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成果、创新的人才,从而支持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高新区初创时期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四是在国家高新区内兴办了大批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使得国家高新区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拥有一种生生不息、培育新生企业的机制,保证了国家高新区在全球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始终能够不断产生新的企业,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竞争环境,保持强大的竞争力。目前国家高新区已经形成了孵化器网络体系以及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这也是国家高新区的独特优势。现在也有很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学习和借鉴国家高新区的经验,纷纷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是国家高新区建设始终把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国家高新区是改革的先行先试区,国家高新区通过在体制机制、产业、政策等各个方面先行先试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可以说,改革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由于坚持改革,国家高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活力。
新起点上谋求大发展
国家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也没有太多的传统产业的包袱,而且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没有一个区域像国家高新区一样具备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各种优势,如人才、信息、技术、资金、发展空间等。所以说,国家高新区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主动地承担责任。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高新区既要有宏伟的目标也要有实际的行动。“目前,各国都在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掌握主动权,谁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经济发展格局的主导权,国家高新区在这方面要一马当先。”罗晖表示。
罗晖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要体现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使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真正发挥出独特优势。目前,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已经具备了各种优势,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革除那些阻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不利因素,要大胆革除某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给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把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使国家高新区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沿阵地。
自主创新是国家高新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国家高新区应该在新的起点上坚持改革开放,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脊梁。罗晖表示,国家高新区将来的发展应该以自主创新作为标杆、以改革开放作为动力,进一步从根本上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离开科技部到中国科协工作以后,我还是一直关注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罗晖表示,中国科协特别重视国家高新区,从多个方面支持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一是通过在国家高新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把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企业中。二是在国家高新区内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现在我国有5800万科技工作者,大部分集中在企业和基层一线,中国科协通过搭建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让国家高新区内的科技工作者了解最新的科技动向,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启迪创新思维。三是通过在国家高新区建立科协基层组织,把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服务深入到一线,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大潮中。(解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