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江河湖泊的水清鱼跃——山东59条省控污染河流实现“条条有鱼”
群众在微山湖里捕鱼(7月4日摄)。随着水质的改善,鱼儿也越来越多,许多绝迹多年的银鱼、鳜鱼等重新出现在微山县微山湖,群众下湖捕鱼的也越来越多。 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群众在微山湖边放养麻鸭(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 摄
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6日电(记者陈国军、王海鹰、刘宝森)水,生命之源。眼下,在许多地方,河不分东西,湖不分南北,随处可见江河呜咽、湖泊呻吟。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水患。
当2010年底山东实现了“水生态大逆转”:曾经流淌着“酱油泡沫”、鱼虾绝迹的59条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实现“条条有鱼”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水生态流域治理的成功,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的启迪。
南四湖有鱼了,不仅让南水北调“清水走廊”名至实归,也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墨画
一望无际的芦竹林,白鹭伫立在水边,游鱼时而划出道道波纹,野鸭子飞快地从水面掠过……初夏时节,南四湖尽显一派旖旎动人的湿地风光。
然而,就在前些年,南四湖曾经因为围湖造田和上游工业污染,约38万亩湿地被破坏,一度成为“死湖”。鱼儿消失了,水鸟绝迹了,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名列全国大型湖泊污染排名前三位。
2001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南四湖不仅要发挥重要调蓄功能,还要作为水源地,成为清水走廊输水干线。前来考察的专家认为,这个没有入海口的流域要将污染物全部“就地消化”,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南四湖的治污可称为“世界第一难”。甚至有人说,治理南四湖不可能!
“绝不能让南四湖成为南水北调的心腹大患!”至真至诚的山东人为了南水北调,也为了子孙后代,从此在南四湖流域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水质保卫战”。
记不清多少次的摸索,2005年,山东选择污染最为严重的新薛河入湖口,开始了3000亩“退耕还湿”的尝试。为了把以前的台田还原为湿地,政府前两年对退耕农民给予生态补偿,种植芦竹、杞柳、蒲草、芡实等湿地作物,用“地球之肾”开始过滤修复污染水体。第三年,当优质造纸原料的芦竹进入丰产期时,环保部门与3家造纸厂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农民每亩收入可稳定达到750元。
“化学需氧量去除率约50%,氨氮去除率60%多……”当一个个试验结果出来时,一条湿地生态净化修复水质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之路豁然开阔。
尽管还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湿地面积,但目前新建的湿地加上修复的原始湿地保护区,南四湖的湿地面积已经达到15万亩,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标准,绝迹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等对水质要求极其严格的鱼类重新出现。
记者近日乘船在南四湖偶遇一户“船上人家”,两艘并肩停靠的水泥船上生活着30多岁的张永新一家,船外挂着渔网。张永新说,早些年湖水被污染,水上生活也失去了光泽。现在看看变清的湖水,最幸福的莫过于撑着船撒着网捕着鱼。
“2000年左右,南四湖53条入湖河流,要找哪一条有鱼很难;现在要找哪一条没有鱼,也很难。”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