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零售商无法如期销售出去的食品究竟流向了何处,一直是广大市民十分关心的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连续对本市几家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已经过期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居然又流向了市民餐桌。更令人咋舌的是,有些产品居然是从超市流出去的。
现场一:酱菜过期两年 市场里批发
近日,“小崔暗访工作室”接到读者李先生反映,在河北区古北道附近的一家菜市场内,一个摆摊卖酱菜、调料的外地男子专门向人出售、批发过期酱菜和食用调料。“有几个外地小伙子从这里买走了整箱的酱菜,那些酱菜都过期近两年了,摊主跟旁边的人说,都是刚过期的,吃着没事,就搞批发。”
14: 00左右记者来到这处摊位,一名身穿白色T恤的男子马上笑脸迎接。记者表示自己是朋友介绍来的,想批点过期酱菜。男子警惕地问:“你要那么多酱菜干吗?”记者表示周边建了几个大工厂,工人们需要吃早点,准备先来500斤。听罢,男子马上撩起摊位下的布帘,里面码着7、8个箱子,男子拿出一瓶包装密封好的瓶装酱菜说:“这都是刚过期两年的,5毛一瓶,你要是再晚来一天,我就全都出手了。你放心,吃不死人的,别吃太多就行。”
该情况引起了工商河北分局的高度重视,多名执法人员迅速赶到,对该摊位进行了突击检查,查扣过期瓶装酱菜602瓶、生抽王108瓶、番茄沙司20瓶、腐乳16瓶以及玉米笋12瓶。执法人员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这名摊主涉嫌销售过期食品,但由于摊主逃逸,这批查扣的过期瓶装酱菜和食用调料的进货渠道及销路还在进一步调查。
现场二:过期枸杞撕去包装 掩人耳目
“已经过期退回来的枸杞,居然拆掉包装后,又准备在市场卖。”日前,本报“小崔暗访工作室”接到市民孙先生的电话。得知黑心商贩正在拆包装,记者立即驱车赶到了东丽商贸城市场内的这家调料店。远远就看到一对外地人模样的夫妇正在小店前忙着什么。走到近前,只见他们身前的一个纸箱内已经装有大量散装的枸杞。而在一侧的黑色塑料袋内,还有大量没有拆掉包装的枸杞。这些枸杞的包装上,清晰地印有“津工超市”字样,其中有些包装日期甚至是2009年,早已过了保质期。一些虽然是2010年的,但离保质期也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枸杞还能吃吗,是不是时间太长了?”听到记者的问话,自称姓田的男店主说道:“没事,还能吃,就是样子不太好看了。不过现在外观好看的那些都是‘漂白过’的,样子差点没事。”
得知情况后,商贸城工商所多名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将涉嫌已过期的产品全部封存暂扣。调查得知,这些过期食品都是田某从该市场另一名店主手中低价购进的,田某觉得拆掉外包装后,消费者就无法判明了。截至发稿时,工商人员还在继续追查。
记者调查:过期食品这样流向市场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对于已经过期、应当销毁的食品都应制定台账。其中不仅要详细记录销毁食品的数量、批次,还要登记流向。但记者调查发现,销毁过期食品,生产企业要付出包括运费、人工等成本。一些生产厂家为节约成本,干脆就低价甚至免费交由个人处理。这些个人又将这些过期食品加价销售给个体商贩,最终流向农贸市场。而原本在超市销售的食品,根据相关规定,在临近保质期或过期时,都应将这些食品退回到供货商手中。个别供货商见无法继续销售,为了降低成本同样将这些过期食品卖给了个体商贩。记者 崔楠 王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