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昨日,2010年度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评选揭晓光荣榜,995名来自各条战线的职工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个集体获天津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与此同时,一个更加闪亮的光荣榜也同时揭晓,孔祥瑞等20名同志获得“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天津女子排球队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模范集体,赵建伟等13名同志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提名奖。其中三成劳模来自滨海新区和大项目。
昨日,记者专门采访了本届市劳模中年龄最大和最小的两位——80岁的老院士母国光教授,“90后”的纺织女工岳瑞静。面对一“老”一“小”两位劳模,记者抛出同一个问题:“你累吗?”
“你这么小,就不怕苦不怕累?”
我是“90后”
但我早当家
人物简介:岳瑞静,20岁,出生在宁河农村,目前学历为初中,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棉纺织一工厂喷气车间丙班3组的一名织布帮接工,天津市青年岗位能手。
■记者 于春沣
4月28日上午,被评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的“90后”纺织工岳瑞静兴奋地在会场留影,这是她继上个月被评选为市青年岗位能手后收获的第二个荣誉。她也是本年度年龄最小的劳模。提起当劳模的事,岳瑞静连称幸运。这位“早当家”的女孩下一步的打算是圆大学梦,“90后同样能行”她要证明给人看。
她的手 20岁起茧 “早当家”
清秀的面庞、阳光的笑容,“90后”劳模看起来和其他女孩没什么不同,不过她的秘密在手上——摊开手,食指上尽是茧子。今年20岁的岳瑞静是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棉纺织一工厂的一名织布帮接工。提起干纺织工,岳瑞静直言她是个“早当家”的孩子。岳瑞静父母是宁河农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2006年初中毕业后,为了早点工作赚钱,差几分没考上理想高中的她,选择上职校学纺织。“听姐妹们说挺累的,可想到能赚钱,就报了这个专业。”
2007年实习,2008年毕业,岳瑞静进入位于空港的纺织厂工作,先做挡车工,后干帮接工。岳瑞静的工作“三天两运转”,上12小时休24小时。长时间用食指缠线,才磨出茧子。
她的钱 “每月花一千剩下交妈妈”
岳瑞静年收入3万元左右,自己从没细算过。“我每月花1000元,剩下的都交给家里。”她脸上显出几分羞涩,“妈妈把钱都存起来了,说将来给我做嫁妆。”
“低头干活”的工作结束后,闲暇时间,岳瑞静喜欢和姐妹们逛街,喜欢美食、女装、化妆品、上网、聊天、绣十字绣,所有流行的东西,岳瑞静都会尝试。“哪个女孩不喜欢啊?”只是,她花钱比别人节省,不像有的女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买。
她的梦 “我一定得先把大学上完”
虽然被评为劳模,也喜欢纺织这行,可岳瑞静从没放弃过自己的大学梦。目前,她正在天津大学学习财务专业的大专课程,为了能每周到天大上课,岳瑞静搬出工厂宿舍,在河北区租了房子,每周往返于工厂和学校之间。最多时每周要上5门课,有时下课或考试后,再赶去上夜班。
获得了劳模称号,岳瑞静并没觉得自己多高尚,“说实话,我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力提高了,做个管理层啥的,可现在没这个能力,我得先把大学上完。再说,都去坐办公室,车间的活总得有人干吧。”说着,她又憨憨地笑起来。
“您做了很多工作了,该休息了。”
形骸已与流年老
诗句犹争造物功
■记者 刘晓艳 通讯员 张轶帆
在本年度新当选的劳模中,80岁高龄、现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成为最为年长的劳动模范。
人物简介:母国光教授,1931年生于辽宁锦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86年-1995年任校长。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培养近百名研究生。
他的学生
“南开的学生非常优秀”
今年1月9日,包括19位院士在内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科研院所负责人等300余人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汇聚至南开大学——为自己的挚友、学长、恩师母国光先生送上从教60周年暨80华诞的衷心祝福。很多前来祝寿的学生们还用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作为一份特别的厚礼献给先生。
已经从教一个甲子,当被记者问到教过多少学生时,母国光笑言:“那怎么数得过来哦。”然而,桃李虽无言,硕果自甜美,自投身光学事业以来,母国光在光学及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
“南开的学生非常优秀,竞争力也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与他们在南开打下的理论与实验并重的扎实学习基础是分不开的。”母国光最爱谈的还是南开的学生。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以来,近30年间,他培养的58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光电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在全球率先研制成功硅激光器、获得美国50杰称号的荣海生博士,提出人眼波前象差精确测量方法、从而推动了新型激光眼手术矫正视力的知名学者梁俊忠博士等。
尽管现在由于病痛的原因,母国光无法常到办公室去,但他仍然严格审阅毕业论文,约请同学们到家中进行指导、修改,每篇论文及实验报告都要在他的指导下修改至少三四稿。
正因为有了他,一批光学人才汇聚南开:仅近5年来,母国光引进的优秀人才就达10名之多,这些人才中,已有2位成为南开大学特聘教授、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他的家
“我的一生几乎都在南开度过”
“大学时期与同学在南开校园内合影”“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南开大学,青年教师母国光为总理介绍光学仪器”“向到访的杨振宁院士介绍光学信息处理研究成果”……在母国光家中,老照片被一页页翻过。母国光深情地说:“从1949年考入南开大学起,到后来留校任教,我几乎一生都在南开度过,我的家就是南开!”
母国光院士是新中国诞生后南开大学第一批为数不多的毕业生之一,也是南开大学第五任校长。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学校是为学生办的,是为学生服务的,评价一所大学的水平要看它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优是劣。”在回答关于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的问题时,母国光如是说。
“南开的学风不错,这是最让我高兴的。”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母国光记忆犹新,“山西一位学生家长曾两次利用出差间隙来看望在南大上学的女儿,一次是中午,一次是星期日,都是在教室里才找到的,事后他专门给我写信——‘南开学风这么好,我们家长放心了。’”
作为“南开老人”,母国光始终密切关心并积极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作为科学家,凡是学生请求他作报告,只要身体允许,他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