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09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建设特色鲜明宜居城市的迫切需求。近日,《天津境内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发展规划》正式向社会展示。
大运河发展与城市发展格局相契合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县九宣闸,总长约174公里,流经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西青区和静海县共7个区县。包括北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在三岔河口与海河连通。北运河自北向南流,北起木厂闸,南至三岔河口,全长87.8公里。南运河自南向北流,南起九宣闸,北至三岔河口,全长86.3公里。
《天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实施“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构想。其中一轴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两带是指“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南北生态”是分别位于京滨综合发展轴南部和北部的区域生态体系。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上看,天津境内的北运河和城市京滨综合发展轴的前半段基本契合,南运河与城市西部城镇发展带的后半段相互重叠。
运河规划五大功能发展区
天津大运河沿线各区县的乡镇融入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运河上,宛如一条珍珠项链。按规划,“运河珍珠项链”共包括五大类功能发展区。
城镇发展地区在处理好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低碳产业,发挥各项职能,使新城镇与古运河统一协调。村庄风貌地区的村庄建设、布局要体现运河特殊性,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修整有历史底蕴的村庄,展现人文活力。水利枢纽地区要继续发挥现在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同时开发其观光、教育功能。生态发展地区要在保护运河现有资源和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恢复历史自然面貌,使其成为生态绿色走廊。文化旅游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教育产业,建立运河遗址公园、运河文化园、运河度假村等多种形式的运河文化旅游载体。 (记者 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