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年来,和平区委按照市委要求,努力探索和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与公开,坚持好中择优、优中选强,使一大批干得好的干部脱颖而出。在去年天津市国家城调总队组织的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各项指标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一、树立正确导向,让能干事的人有机会。一是完善制度,拿出更多的职位来竞争。区委研究制定了《和平区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把竞争性选拔干部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规定除不宜公开竞争的职位外,把处级职位都列入竞争范围。近年来,先后拿出68个处级职位开展公开竞争,树立了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使实干的人工作上有劲头,事业上有奔头。二是向一线倾斜,选拔能干事的人。围绕让干得好的上得来,在报考资格条件上注重向基层一线的“实干家”倾斜,规定了必须具备五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硬杠杠”,采取“派出去、选上来”的方式,有意识地把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派到基层一线经受考验,为他们参与竞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些干部中先后有54名同志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突出岗位要求,注重实干导向。在笔试环节上,突出实践性,重点测试报考者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实际能力和业务素质,增加了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等题型,减少了客观记忆题;在面试环节上,采用集体面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报考者能力素质、个性特征与岗位的匹配度,切实让“学过、干过、管过”的人考得好,防止了“能干的不如能说的,能说的不如会考的”现象。干部群众反映,竞争性选拔干部,不靠关系靠业绩,不靠权力靠实力,只要干得好,人人有机会。
二、坚持群众公认,让干得好的人选得上。一是实行“大评委制”。让区级领导干部和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当考官,让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评判,让8个民主党派的主委和工商联的负责人来监督,切断了“条子”、堵住了“路子”,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在去年竞争性选拔干部中,由63人组成“大评委”考官团,现场打分、现场亮分,有效避免了“打人情分”、“给印象分”。二是注重综合分析评价。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重点把好民主测评关,把人选的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年度考核、进修培训、奖惩等个人情况公布于众,让群众按照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内容来打分,确定民主测评成绩。然后按笔试、面试、民主测评3:3:4的权重综合分析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依据,使干得好的上来“硬气”,干不好的下去服气。三是差额比较择优。始终把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贯穿竞争的全过程,逐轮筛选,全程淘汰。重点把握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等群众关注点,全面了解干部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对干部的“德才”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在比较中“论英雄”,真正把德才素质好、干事创业的人选上来,把夸夸其谈的比下去。
三、公开政策标准,保证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一是把政策交给群众。为了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在全区发放了8800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手册,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四项监督制度”,开展了大范围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干部政策、掌握用人标准、熟悉选任程序。二是全程公开透明。把职位面向全市、全区公开,不留死角;把任职资格在报纸上公布,让干部对号入座;把笔试面试成绩张榜公布,让考生心知肚明;把竞争上岗的结果,向社会公示,让群众来评说。三是实施全过程监督。在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各个环节中,让纪检委、监察局全程监督,公证处全程公证,电视台全程录像,保证了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
竞争性选拔干部促进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实干能干、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带来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才能让肯干的流汗不流泪,实干的受累不吃亏,能干的干好有机会。我们将按照市委的要求,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的同时,统筹抓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项目的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