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您是×××吗?您炒股吗?”“您孩子出生一个月,我这儿有一款保险……”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接到陌生电话,推销各类产品,令人不堪骚扰。更有甚者,则是那些骗人、甚至敲诈的莫名电话。记者采访中发现,个人电话、信息资料泄露情形相当严重,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以低廉的价格获取,给市民的生活安全带来极大隐忧。而国家法律尽管早有禁止规定,并对泄露个人信息做了刑事处罚的规定,但令人遗憾的是,因规定过于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效果却并不明显。
个人信息成了唐僧肉
刘先生近期一遇到陌生电话,就习惯性地挂断。“肯定又是装修公司的,每天都有10多个,无论是开会,还是午休,没完没了地顶进来,烦透了。”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刘先生买的梅江一处房产在几个月前交付使用。他问了问其他业主,也都有类似遭遇,令人气愤的是,这些装修公司都准确无误地报出了他们的具体姓名、门牌号,“这些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除了开发商,还能有谁?”
“你是做建材的郑先生吧?你家住在××小区吧?你得罪了人!有人叫我们跟踪你。如想消灾,往这个卡号上打5万元,否则后果自负……”市民郑先生事业有成,却突然接到一陌生电话。他很害怕,第一反应是破财免灾,但他越想越不对劲,上网搜了搜,发觉像是一个骗局。再一搜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其他个人信息,赫然竟在天津万名私企老板的名录中。这个时候,他才若有所悟。郑先生赶紧向管界派出所报警。民警给他分析后,才得知近期有很多人都接到过类似电话,通常都是不法分子敲诈钱财。
2分钱就可买老板信息
记者了解到,买房、买车、办银行卡、买保险、办营业执照、办商场会员卡、住院、入学、上网购物……个人信息,可能在各个渠道泄露出去。而其根源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渠道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私人信息明码标价出售的情形泛滥,最火爆的就是“老板手机号码名录”。一家网站这样介绍“天津老板名录”:经理人手机4434个,工商版9445个,精准版1490个,共15369个。下载价格30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老板的号码,仅需2分钱。此外,该网站特意注明:名录来自工商、统计、税务等机构,是业务开拓的必备利器;号码真实、权威且精准,是目前最新版本的数据。该网站的口号是:“有了老板号码名录,就有了打开财富宝库的钥匙。”
在互联网上,还有很多既提供客户信息,又能提供群发功能的短信代理商。记者随机与一家代理商联系。“我是一家房地产销售公司,想用短信发售楼信息。你能不能提供位于天津、有购房意向者的手机号?”“没有问题,很多客户在选购楼盘时,留下了联系电话,我们可以精准地提供这些号码,要你有针对性地发送。”该代理商说,这些信息含金量较高,每5000条信息收费500元。同时,代理商可以提供短信群发的平台。“10万条短信群发,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群发数量达到2万元以上,价格最优惠,5分钱一条。”
此外,记者自称将发送“中奖信息”,希望获取本市市民目前在用的手机号码,也得到了该网站的欣然同意。“我们可以按要求给你提供手机号。可以确保这些号码的真实性、准确性。”该代理商说,这些号码都是从移动、电信等运营商的内部渠道获取,都是2009年实际使用的号码。“你如果怀疑,可以随机抽取号码试验。如果错误类超过5%,可以拒绝付费。”对于记者为何发布中奖信息?是否是骗局?该代理商则根本不做任何询问。
信息泄露何时不再泛滥
很显然,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已对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构成严重威胁。
其实,信息泄露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重视。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该规定出台后,在博取众多叫好声的同时,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这个规定还是过于笼统,我国尚缺乏全面规范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行通律师事务所郭明律师说,该规定实施一年多后,真正能依据该条款判刑的,少之又少。“司法实践中,除非利用个人信息诈骗的事实确凿、影响极其恶劣,否则公安机关很难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信息泄露的途径极其隐蔽,实践操作难度很大。这样的话,一般的泄露行为很难构成犯罪,信息泄露屡禁不止,也就难怪了。”
郭律师认为,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有机结合,让个人信息能够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全面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目前阶段,市民加强对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在办理一些必须提供自己个人信息的社会事务时,可以与接受信息方约定保密条款,要求对方不得将个人信息透露。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后果时,应注意及时搜集证据,为维权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