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宫的孩子们在公园里为小树绿草浇水
吴浩宇在“六一”舞台上领唱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赠棉衣活动
市少年宫的孩子们进行民乐演奏表演
孩子们亲手制作心目中的新天津模型
市少年宫的孩子们进行舞蹈表演
编前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中处于学龄的占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为使外来人口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本市教育部门已制定出多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些孩子的学校义务教育问题解决了,素质教育与才艺培养怎么办?近年来,天津市少年宫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为这些孩子营造了一个融入城市、感受温暖、共享美好、健康成长的平台。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天津市少年宫创立于1956年,五十多年来,位于东马路的市少年宫那座小楼,一直是津城孩子们心里放飞梦想的地方,也是孩子们走进才艺殿堂的阶梯。如今,小小的市少年宫,仿佛是一座大大的全国少年营,吸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也编织着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七彩梦……市少年宫王国庆主任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津城外来人员希望他们的孩子走进少年宫,通过少年宫让孩子融入城市、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健康成长。
家长的心愿能实现吗?这些孩子的梦想能成真吗?几次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让记者体验到了一种感人的真诚,也搜集到了许多感动的故事。
“孩子,你很棒”
“孩子,你很棒”是记者在市少年宫老师上课时听到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舞蹈教室,张颖老师不时地拍拍这个孩子小屁股示意往里收,摁摁那个孩子的小膝盖意思还要压,只要孩子做到了要求,她立即微笑着说:“孩子,你真棒!”有了张老师这句夸奖,孩子练得更认真更努力了,一个个比着看谁收腹收得紧,压腿压得直,下腰下得快……在民乐教室,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练二胡拉弓,许是接触乐器时间不长,孩子们拉出来的声音对外人来说不堪入耳,但老师却侧着头挨个认真听,不时地带着笑容拍拍孩子的小脑瓜儿说:“孩子,你很棒!比上节课有很大进步。”“手劲感觉不错,就这么练。”听到老师的赞扬,孩子们认真点点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没一个孩子烦了腻了坐不住要喝水或上厕所。
无论是书法教室还是棋类教室,无论是美术教室还是科技教室,记者发现这句话老师们不仅对出成绩的孩子说,也对有提高的孩子说,更对那些非天津籍的孩子说。因为如今在市少年宫参加艺术培训的孩子,60%为外来人员子女和郊县孩子。老师们认为鼓励可以培养非天津籍孩子们的自信心,可以驱散他们心头的自卑感,还可以使他们内在的才艺潜质逐渐显现出来。
对此,张颖老师的感触最深。因为她班里有个来自宁河县造甲镇付台村的孩子,名叫付雅琪。不言不语的小雅琪,尽管练功特卖力气,但由于自身条件不是很好,开始时不仅动作做不到位,而且感觉也不理想。当时张老师觉得这孩子唯一可贵的是热爱舞蹈,不怕流汗不怕吃苦。如果在别的地方,小雅琪这种条件的孩子大概很难得到老师的重点培养,因为有才艺前途的孩子,仅有勤奋和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先天条件。但是,在市少年宫,小雅琪自身条件不理想的事实,非但没影响她的舞蹈梦,更没制约她的发展。如今,小雅琪不仅是少年宫舞蹈队的领舞,还多次在中外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优美舞姿。
小姑娘清楚地记得,四前年她来少年宫学习舞蹈不久后,张老师把她领到门外,悄声问:“孩子,你为什么每次没下课就走了呢?”当时她不好意思告诉老师,自己家住宁河,如果下课再走就赶不上回去的长途汽车;“打的”需要一百多元,对家里是不小的负担。“是有什么困难吗?说出来让老师和你一起解决。”望着张老师真诚的目光,小雅琪松开了紧咬下唇的嘴,说出了真实的原因。听小雅琪说完原因,张老师说:“孩子,你想不想上上午的舞蹈课。”“当然想,可是上午课只有跳得最棒的同学才能参加,我没她们跳得好。”“你可以努力跳好呀。咱俩一起努力,老师破格让你进舞蹈队。”小雅琪高兴得蹦了起来,一边跳一边说:“太好了,我不怕起早,坐早晨6点头班长途,肯定不会迟到……”从此以后,张老师不仅在课间利用休息时间,为她开“小灶”提前教授接下来的所学重点,布置回家练习的功课,而且还不断用“孩子,你进步了”、“这次比上周感觉好”这样的话鼓励小雅琪。张老师说,她没想到这孩子进步那么快,不仅基本功越来越扎实,而且舞蹈表现力也一天天好起来。因此,她更加坚信这个孩子也许不是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
为让小雅琪可以一直在少年宫学下去,张老师多次找到领导请求减免一些学费。她知道目前少年宫的学费,对一般家庭来说不是问题,但小雅琪家在宁河,家庭不仅要承担培训费,还要承担交通费,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领导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张老师却没把真相告诉小雅琪。至今,小雅琪依然认为少年宫给她减免学费,是因为自己被评为优秀学员。她还说,那天张老师在大家面前宣布这个决定时,许多同学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有些小同学甚至把她当成小偶像。
听完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记者不禁感慨万千,张老师的这片苦心不仅保护了一个农家孩子的自尊心,也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上进心。此时此刻,记者想起春节期间,市少年宫举办联欢会,200多位参加演出的小演员,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员的孩子,虽然孩子的表演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成功的喜悦却洋溢在每个孩子的小脸上。当时主持演出的李曦老师告诉记者,参加演出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尤其是外来的孩子,站在舞台上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记者还了解到,声乐班12岁男孩吴浩宇,是连续3年在天津市学校文艺展演独唱专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常胜“将军”。浩宇的父母开拉面馆维持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小浩宇曾经很贪玩,放了学就在拉面馆外面玩,学习成绩很不好。去年市少年宫在中华剧院举办庆“六一”大型演出,声乐冯春越老师特意让有潜质但不够努力的吴浩宇在压轴节目中担任领唱,那天他唱得非常好,博得一片掌声。事后,冯老师因势利导告诉浩宇,要成为歌唱家不仅要唱歌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跟他“签约”,如果六年级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老师重奖。从此以后,浩宇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在班上倒数几名,一跃成为第二名。
可见,天津市少年宫的领导与老师们,是用真诚给所有孩子搭起成长的平台,用鼓励给所有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难怪舞蹈班的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嗓门大地介绍自己:“我是静海的”、“我是北辰的”、“我家在河南”、“我从东北来”。
“孩子,大胆说”
“孩子,大胆说”是市少年宫老师们嘴里的又一句常用语。
孩子越小适应性越强,是人们通常的认识。果真如此吗?长期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市少年宫的老师们最有体会。写作老师周勇说,他的班里外来孩子占一半,刚来时他们几乎全不说话,同意点头反对摇头,小嘴巴像上了锁一样紧闭。全日制学前班的老师说,这些年外来的孩子占班里人数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刚来时,既不说话也不跟市里的孩子玩,而是自己呆坐着。活动部的张健老师说,他发现那些带着浓重乡音的孩子,跟家乡小伙伴们说起话来伶牙俐齿,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立刻一言不发。“其实孩子的心灵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脆弱,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得不到认同时,就把自己封闭起来。长期发展下去,孩子就会由封闭变成自闭,彻底拒绝他人。”这是市少年宫副主任于和平老师通过多年观察与了解后得出的体会,也是所有老师的同感。
王国庆主任说,围绕怎么让外来孩子尽快说话的问题,他们曾多次开会反复讨论研究,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拿出几个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互间的启发与碰撞,学前艺术班高靖主任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从外来孩子讲家乡最好玩最神奇的事切入,这样做不仅可以转移本市孩子对方言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外来的孩子没有压力。
“小朋友们好,我来自河南。河南有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少林寺里有许多传奇故事。过去李连杰就是演少林寺武僧出名的,现在大导演张艺谋又给少林寺编了一个大节目,好看极了。等我长大了,带所有小朋友去少林寺玩。”“好!”在座的孩子们异口同声,有人还拍起小巴掌。“我的老家在东北,东北下雪时最好玩,打雪仗有用不完的雪,而且还可以堆雪人,让它鼻子啥色就啥色。笑星赵本山就是我们东北的。”“东北真好,你长大也带我们去行吗?”“行!东北人说话算数,拉钩。”两个孩子一脸认真地钩起小手指,这一拉把外来孩子心里的陌生与自卑感全拉掉了……
这是全日制学前班老师刻意设计的一个班会,主题是“分享我的快乐”。他们鼓励孩子拿来家乡的照片,用普通话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家乡,通过介绍我的家乡、小巧嘴说说身边事等,可以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普通话水平,也增进孩子的沟通,使他们为自己的家乡骄傲之外,也学会接受、喜欢小朋友的家乡,形成中华大家园的概念。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慢慢融入了集体。
引导孩子开口讲话,写作老师周勇的做法是放大孩子的优点,尽可能多地表扬鼓励外来孩子,让他们遗忘掉自己的劣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慢慢树立自信。同时,周老师还在写作课上借助天津的历史,来说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融合与汇入的结果。周老师告诉孩子们,600多年前,是开通的运河带来大批外地的能工巧匠和移民,逐渐聚居形成天津,天津从根上说就是一个大家庭。
“孩子,别害怕”
在许多外来孩子的心里,感受最多的是“害怕”。“害怕”不被老师喜欢,“害怕”被小朋友嘲笑,也“害怕”自己学东西慢。王国庆主任说:“孩子们心里的‘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的责任是让这些外来孩子尽快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让他们逐渐感觉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一分子,是未来的小主人。”正因为如此,“孩子,别害怕”又是一句市少年宫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口头禅。
老师们是怎么做的呢?2009年新年第一天,他们邀请农民工子女到少年宫参加“新市民 新期待 亲密伙伴新年同乐会”。“新市民”这个称谓是老师反复推敲出来的,觉得这种称谓既可以消除孩子们之间的区域感,同时又体现出对外来者的尊重。于和平老师说,活动筹备期间,老师们与周边学校广泛联系,把平时没有机会来少年宫学习艺术、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邀请到少年宫,观看艺术团文艺演出,与少年宫小棋手对弈,并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走进艺术课堂,接受少年宫名师指导。与此同时,他们还特意邀请了心理专家和权威人士为新市民举办法律讲座、现场咨询,让孩子们从法律的角度,了解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那天,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交流得很融洽。最让他们感触深刻的是,外来孩子大多比较羞涩,但是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大家很快都成了朋友。
为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开设“心灵小屋”,是学前班的老师根据外来人员子女较多的特点,而特别想出来的,他们通过疏导让孩子说出心事,及时消除孩子们心里的阴影。另外,老师们还适时开展“第二故乡”的体验教育,带领孩子们到海河景观带看身边的变化;用小抹布擦拭栏杆;带领孩子们到古文化街,发放环保袋,宣传《城市管理规定》;倡议孩子们做护绿小卫士,为小花园做卫生,监督不文明现象……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成为了城市小主人,也可以为天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充满成就感的同时,对家乡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关爱是老师们认为可以最快消除孩子“害怕”心理,自然融入集体的好办法。
磊磊是第五届全日制幼儿艺术班四班的男生,来自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家庭,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活,每天都要辛苦地工作十几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照顾磊磊,常常将他一个人关在家里再出去工作,饿了就吃桌上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但懂事的磊磊从来不和老师、小朋友说起自己的事。
时间长了,老师发现全班小朋友都不愿意和磊磊在一起玩,原因是“磊磊太脏太臭”。慢慢地磊磊变得不再开朗,也不再愿意与人交流了。有一次,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到户外远足,在排队走路的时候要求两个同学手拉手一起走,但全班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与磊磊拉手。为保护磊磊的自尊心,老师急中生智说:“谁愿意与磊磊拉手,就奖励给他最漂亮的画片!”但依旧没有小朋友愿意站出来。磊磊委屈地含着眼泪和大家说:“你们拉着我的衣袖吧,衣袖不味儿。”听了孩子这句话,老师非常难过,决心一定要帮助磊磊。
经过与家长的交谈,老师了解到磊磊一家租住在旧民房里,根本没有洗澡的设施。而且他们很忙,抽不出时间带孩子去洗澡,也顾不上给孩子换衣服。于是,老师开始在少年宫为磊磊洗澡、洗衣服,以便帮助磊磊走出阴影,重新建立自信。事后,磊磊妈妈不仅感动而且自责,她说:“都怪我们过去太粗心,光想着多挣些钱供孩子读书,却不知道这些生活细节的疏忽,影响到了孩子与他人正常的交往。从今儿起,我们会注意为孩子做好卫生,和老师配合,重新让磊磊快乐起来。”磊磊变得干净、整洁了,老师向全班同学表扬了磊磊是个自强的好孩子,能够独自一人在家并且照顾自己,引导小朋友向他学习,小朋友们争相和他做朋友,磊磊重新变得活泼起来。
写作班有个8岁的外地女孩,名叫钟怡林。前不久,周老师发现从来没落过课的她几次没来上课,了解原因时得知孩子的妈妈生病住进了血液病研究所。这时,周老师不仅立即买了慰问品让孩子带给妈妈,而且在学习上更加关照钟怡林,时刻关注着钟怡林的情绪变化,鼓励她坚信妈妈会慢慢好起来,引导她自立自强,用自己的进步让妈妈高兴。周老师说,“外地孩子在天津缺少亲情,尤其是家人生病的时候,他们会感觉更加无奈和无助,如果没有关心理解,孩子很容易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终生不快乐。”所以,周老师始终呵护着孩子,以减少由于母亲生病而带给她心灵上的阴影。这之后,钟怡林变得坚强起来,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她对别人说:“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好起来。周老师说现在医学在发展,医生们会想方设法帮助妈妈战胜疾病。我要做懂事的好孩子,不让妈妈再为自己操心……”看到孩子露出笑容,钟怡林的母亲宽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