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2个项目争取中央新增投资5.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25.4亿元
■ 海阳核电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制约烟台发展的瓶颈得到根本破解
■ 向新兴产业要未来,石化、特钢、生物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产业项目迅速启动
雄伟壮丽的同三高速福山立交桥 ,堪称烟台“第一桥”。YMG记者 申吉忠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今年以来,我市直面国际金融危机“大考”,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这一政策机遇,精心运筹、乘势而上,一批全市上下期盼已久的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多年想干而没干成的大工程迅速启动,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争取中央投资5.4亿
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今年以来,烟台巧抓机遇,坚持扩内需政策争取与投资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市发改委副主任、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顾维良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央投资1.18万亿元、带动社会投资4万亿元的这一机遇面前,烟台改变了过去“拣进篮子都是菜”的资金争取方式,最大程度发挥中央投资效益。截至目前,全市342个项目共争取中央新增投资5.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25.4亿元。
这部分投资主要投向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和社会事业———全市278个农村和社会事业项目,共争取中央投资2.8亿元,带动地方配套及社会投资6.75亿元,有效弥补了社会投入的不足;二是服务业、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项目———全市23个项目,共争取中央投资1.3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3.4亿元。其中,中金数据、万华废水资源化、氨纶年产2500吨电气绝缘等项目,借助中央投资的扶持加快推进,极大带动了产业素质的提升。
大交通格局形成
撑起未来发展空间
破解基础设施瓶颈,成为烟台新一轮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借助国家扩内需的政策机遇,经过全市上下的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今年核准批复了海阳核电、潮水新建民用机场、烟台港西港区5万吨油品码头、青烟荣城际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保税港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过千亿元。
引人关注的,是三条铁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龙烟铁路,总投资约60亿元,西与大莱龙铁路龙口站接轨,货运与蓝烟铁路福山站接轨,客运与蓝烟铁路珠玑站接轨。这条铁路将打通北部沿海港口的铁路通道,从根本上提高北部港口的疏散能力。总投资15.7亿元的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后将使烟台铁路运能全面提高。青烟荣城际铁路,全长约300公里,烟台境内146公里,实现山东半岛动车组“公交化”运行。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烟台大交通、大能源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制约发展的瓶颈正从根本上得到破解。
向新兴产业要未来
战略项目加速推进
眼下,借助扩内需政策,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产业项目在烟台迅速启动。石化产业,依托烟台港西港区开发和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老厂搬迁MDI一体化项目,规划烟台化学工业园,共35个项目,56套生产装置,生产40余种产品,总投资550亿元。12月4日,总投资132亿元的MDI一体化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通过。特钢产业,重点推进了总投资48.8亿元的福山宝钢精密钢管项目;总投资60亿元的龙口新型合金项目;总投资21亿元的东方不锈钢项目。生物产业,重点推进了总投资30亿元的莱阳长链二元酸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项目。核电配套产业,重点推进了海阳核电设备制造项目和莱山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制造项目,目前全市核电配套企业20多家,已签订核电设备和服务项目合同额约20亿元。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业,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70多亿元,全部达产后将增加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 (记者 郑勇军 刘新国 耿晶 通讯员 郭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