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091210/20091210105628947.jpg)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最近,在天津市各大繁华地段、路口,一度销声匿迹的乞讨人员又多了起来,并频频对司机和行人“伸手”。据了解,往年春节前是流浪乞讨人员的“淘金期”,而今年随着圣诞节的临近,不少流浪乞讨人员提前进津寻找“生意”。昨日记者在街头采访时发现,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每日的“收入”能达到近百元,而对于正常渠道的救助,他们全部予以拒绝。
以乞讨为职业直接拒绝救助
“清理时总能看到熟悉的身影,他们都是屡次拒绝接受救助的人。”与流浪乞讨人员打了多年交道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乞讨人员每天的收入平均为70元—80元,他们在老家是赚不到这么多的。他们尝到这种来钱方式的甜头,就干脆做起了职业乞丐,然后定期把钱汇回家。而一旦被救助返乡,他们就不能赚钱了,所以一般以乞讨为生的人,都会直接拒绝救助。这些乞讨者都是有组织地行乞,甚至以此为业,一批人打开了市场就从家乡再带一批人出来。
一年“挣”2万元回家成大户
记者算了一下,以每天收入50元至100元、节假日每天收入150元至200元计算,平日加上“五一”3天、“十一”7天、平安夜和圣诞节两天、春节初一到十五15天,这些职业乞讨者一年的收入已经超过22000元。除去日常极少的开销,一个人一年能省下20000元,这样干上几年,就能以“殷实”的身家回到家乡,这自然会令同乡羡慕。于是,也就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城市职业乞讨者的队伍。
市中心繁华地区乞讨人员多
目前,市救助站“2009年冬令关爱流乞人员大型救助活动”正在进行中,救助人员每天分别奔赴繁华地区、车站及社区、桥洞等处寻找、劝导生活无着人员。只要看到露宿街头、搭棚子落脚、躺卧在屋檐下的流浪乞讨人员,都会耐心地劝导其回站接受救助,以免受冻。根据流浪乞讨人员的活动特点发现,天津站前广场、解放路、曲阜道、小白楼商业区、南京路、大光明桥、金街、滨江道、国际商场、鼓楼商业街、北安桥等繁华地区出现乞讨人员几率相对较多。
五种情况市民可拒绝施舍
市救助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无着,以乞讨为生财之道或以乞讨为表象骗取钱财的就是职业乞丐。这些人大致分为四种类型: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型;衣冠楚楚、能说会道、编造谎言、设置陷阱型;裸露残肢、夸大残疾程度型;街头打把势卖艺型。他们一般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乞讨:在繁华街头追逐行人乞讨;身背、怀抱幼儿拦车乞讨;街头摆地状或摆放骨灰盒乞讨;街头卖唱卖艺乞讨;被人操控,裸露残肢、夸大残疾程度乞讨。遇到这些情况,市民可以直接拒绝进行帮助。
真有困难打热线寻求救助
据介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于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已经有了明确规定。目前,距离各种节日越来越近,流浪乞讨人员活动频繁,市救助站对此也提醒广大市民,要有辨别意识,不要随意施舍。那些在市民善意提醒或主动帮助联系救助站仍拒绝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有近九成都是职业乞讨,市民可以拒绝施舍。而对于那些真正遇到困难需要救助的流浪人员,市民一旦发现,可随时拨打市救助站24小时救助热线24126049,将有救助车赶往现场实施救助。
记者直击
街头行乞
拉着孩子“扫”马路
看见警察“躲猫猫”
时间:昨天15:30
地点:中环线南楼五岔路口围堤道
方向机动车道铁栏杆一侧
现场
半小时7次往返 讨来近10元
一位30岁左右的女子,头上围着一顶蓝围巾,看上去不像本地人,怯生生地站在她身边的,是个穿着红色花布衣服的小女孩,看上去不过四五岁。
红灯亮起,“蓝围巾”牵着女孩的手,向等候红灯的几十辆车走去。“蓝围巾”和小女孩同时向车内鞠躬,希望司机给点零钱。几十米的路俩人走了2分多钟。其间,一辆“夏利”车窗摇开,司机递给“蓝围巾”1元钱。
绿灯亮了,等候的车辆纷纷启动。“蓝围巾”蹲下身子,背起小女孩返回路口。不一会儿,又是一个红灯,“蓝围巾”赶快拉着小女孩,再次走向等候的车流。如此反复,不过半小时,“蓝围巾”和小女孩就往返乞讨了7次,收获了不到10元钱。
自述
丈夫外出打工 母女没钱生活
“蓝围巾”说自己是甘肃人,来到天津不久。丈夫今年2月出去打工了,她不识字,说不清自己老家在哪儿,也不知道丈夫在哪儿打工,丈夫到现在没给她和孩子邮过钱,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只得出来乞讨。
“为什么不找点儿活干赚钱?”面对记者的疑问,“蓝围巾”说家里只有个老奶奶,80多岁了,孩子又没人照顾,她没法出去干活。
“那为什么不在老家,跑到天津来呢?”“家里太穷了。”
“为什么不向老家的民政部门求助?”“家里太穷了。”
“你家住在哪里”“不知道。”
再下面的问题,“蓝围巾”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回答。
揭秘
都是“老相识” 最多日进200元
在附近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张姐告诉记者,自从去年调到这儿扫路,她已经见过十几个乞讨的“蓝围巾”了,都是带着孩子乞讨,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张姐还记得,当时看见“蓝围巾”带着孩子乞讨,很多车主都会给钱,那个60多岁的大娘最多一天讨到200元。“今年不行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没几个人给她们钱了。”张姐以前挺同情这些“蓝围巾”的,背井离乡带着孩子出来不容易,可时间长了,张姐有点怀疑“蓝围巾”是否真如她们说的那么贫困,她们也许都是职业乞讨的。
南楼路口的交通协管员李师傅也和“蓝围巾”是老相识了。李师傅说,几乎每天在各路口都能见到“蓝围巾”带着孩子行乞。“围堤道的机动车道有护栏,相对安全些,乞讨的(‘蓝围巾’)更多。”可车辆多的时候,李师傅还是挺为她们的安全担心的:“车不长眼睛啊,万一刮着咋办?”
很多司机也表示经常见到“蓝围巾”在附近行乞。“有手有脚的,做点什么不好。”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自己不会给“蓝围巾”钱。不过也有司机说,不论是否真的贫困,在车流中乞讨挺危险的,偶尔还是会给一两块钱。
治理
曾经被收容 总和警察“捉迷藏”
在南楼大沽路路口,另外一个“蓝围巾”也带着一个女孩在行乞,她同样说自己是甘肃的,不识字,丈夫在外面打工,没给自己寄钱,唯一不同的是,她说自己的孩子5岁半了,爷爷奶奶都去世了。
突然,大沽路的“蓝围巾”拉起女孩的手快速向新围堤道跑去。原来,她们看见了两名警察,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摄像机。“新的收容制度规定,对于流浪乞讨人员只能在其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收容,这个人我们曾遇到过,并把她带到了队里,可也只能教育她,劝她回到自己的老家。”两位来自天津治安总队的警察表示,平时“蓝围巾”总是和警察“捉迷藏”,警察也拿她们没办法。(记者 单学熙 实习生 于春沣 摄影记者 齐琦)
天津:巡警街头劝阻乞丐怪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