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靠海 吃海 新“范本”
海参养殖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7日下午,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内,许星海指着其中一个“湖泊”骄傲地介绍说,养殖海参一亩水面的年纯收入就接近万元,也就是说,像这样一个80多亩大的“湖泊”,一年下来纯收入将近百万元。
在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已经建成使用,像这样大小规模的“湖泊”总面积达6万亩,年产值突破3.1亿元。
然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根据规划,整个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的总面积为30万亩,其中,10万亩为淡水养殖,以“黄河口大闸蟹”为主;20万亩海水养殖中,海参将占绝大多数。
“东营的水质很好,非常适合海参生长,在别的地方海参的养殖周期需要两年半到三年,在我们这儿,一年半到两年就成了!”垦利县海洋渔业局局长郭登勇说,这个示范区在设计的时候还突出了“生态”特性,解决了近岸海水污染的问题,“排出的养殖尾水进入附近的盐场,成为盐化工的主要原料。”
80万“豪赌”改写历史
“山东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胡总书记在视察完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后高兴地指出。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全国第三大海参养殖基地从古至今自然海域里从未出现过海参的身影,东营人真正有了养殖海参的念头是从2003年底才开始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许星海。
“其实是郭局长先来找的我。”回忆当年,许星海颇为庆幸:如果不是他勇敢地吃下第一口“螃蟹”,或许就不会有蓝田的今天。
然而,在当年,这却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冒险,不啻是一场豪赌:虽说东营这片海营养丰富,应该适合海参生长,但毕竟这里从未养殖过海参,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当时我们心里都没底,但还是决定冒这个险。”郭登勇说。
2003年10月24日,两车价值80万元的海参苗种从长岛运往东营,因为担心路上苗种出现问题承担责任,其他人都不敢接手,于是,学水产养殖的郭登勇只好自己出马,与另外三个技术员一起轮流看守参苗。
放苗的时候,他们更是天天靠在养殖池边。有一回,正赶上郭登勇回局里开会,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海参全完了!”放下电话他就往海参池边赶,到达现场二话不说抓起一件潜水衣就下水了,直到随手掰开一个海参礁,悬在半空的一颗心才落了地——里面的海参已经长到7斤多了。
“说实话,东营的海参养殖起步晚,在这方面我们都没什么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嘴上说80万块钱扔了也就扔了,但这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啊!”郭登勇说。
正是这个80万元的“豪赌”,改写了东营没有海参养殖的历史。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许星海、宁超峰、李玉峰都是东营数一数二的海参养殖大户。用郭登勇的话说:这些人随便拎出哪一个来,都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27日下午,东营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几位“大佬”一提到“大连有德” 的名字,顿时肃然起敬:“人家有德在海参养殖方面确实很有一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话题说到这里就刹不住了,围绕着大连有德在海参养殖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大佬们聊了足足有5分钟。
“海参养殖需要专业技术,否则就可能出大问题。”郭登勇告诉记者,2007年,当地就有一家海参养殖企业因为管理不科学,400多亩海参全军覆没,损失可谓惨重。
为让当地农民放心养殖,当地政府部门没少费心思:除了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外,他们还四处考察市场,积极为示范区寻求合适的龙头企业。
“海参养殖投入高、风险大,引进龙头企业,既能引入他们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能起到示范带动效应,打消养殖户们的顾虑。”郭登勇解释说。
大连有德渔业集团便是示范区成功引入的第一个强大“外援”。为了将其引入示范区,郭登勇曾经四下大连,与企业负责人进行谈判。而今,有德在示范区内投资建设的150个海参养殖池已经全部建成投产,总面积达1.5万亩,累计投资额高达1.8亿元。
在它的带动下,东营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养殖企业加入到海参养殖大军中。
谈到示范区的未来,郭登勇显得自信满满:“2.7万亩的二期工程年底就要开建了,等整个园区全部建成投产,东营的海参养殖年产值达到10个亿没问题!”
许星海很满意。
眼瞅着今年的海参苗已经全部投放长势喜人,如无意外,他的蓝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今年的纯利有望突破千万元。
许星海堪称东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3年底,是他在政府的帮助下第一个从长岛引进了海参苗,打破了东营自然海域自古没有海参的历史。
10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垦利,对当地充分利用优势、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予以充分肯定。 文/仲爱梅 郭静 吕冰 郭波 片/邱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