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获悉,自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通过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作出重要贡献。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国家六大生态建设工程之一,于2000年紧急启动,于2002年3月全面实施。治理工程区范围界定为西起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东至河北省平泉县,南起山西省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范围涉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和天津的75个县(旗、市、区),总面积为45.8万平方公里,其中涉及内蒙古的31个旗县。
内蒙古从区域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实施“三结合、三为主”的治理模式,即在建设内容上坚持乔、灌、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在建设方式上坚持造林、封育、飞播相结合,以封育为主,在具体措施上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并推广应用以抗旱造林为主的多项林业适用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目前,内蒙古各地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沙化土地面积逐步减少。其中,赤峰市已有58%的沙化土地面积、63%的水土流失面积和41%的沙化退化草牧场得到初步治理;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初步形成;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公里~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近10年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进一步促进了内蒙古农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内蒙古通过积极推广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经间作等建设模式,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开始从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转变。工程区退耕还林项目涉及退耕户87.5万户,退耕面积774万亩,退耕直补给退耕户年均增加收益912元。同时,工程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培植高附加值的经济林、药用植物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沙产业,有力地带动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在全力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内蒙古各地积极探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新途径。认真研究后续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势项目,不断完善支持和鼓励林沙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以灌木加工利用、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内蒙古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需求和生态意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工程建设和实践,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和探索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各种治理模式和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办法、建设模式、技术路线,确保了工程建设成效。(记者李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