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天津 |
天津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09-09-21 18:02:02 |
概要:在过去的60年时间里,天津告别了医疗资源匮乏的昨天,大踏步走到了医疗服务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并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
|
|
|
 先进的磁疗共振设备已成为众多医院的重要服务设备。
 各种先进的仪器成为医务人员的得力“助手”。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看病排长队,入院缺医少药;今天,医疗服务送上门,小医院也能瞧大病。在过去的60年时间里,天津告别了医疗资源匮乏的昨天,大踏步走到了医疗服务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并构建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疗事业艰难起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收入偏低,大多百姓无力承担自身保健,生病也只做简单治疗。据资料显示,1949年,天津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仅0.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0.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床位5.4张、医生6.3人。上世纪50年代,天津市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主要有市总医院、第一中心医院和第二中心医院等,等同于现在的三级甲等医院,但医疗设备和今天的三甲医院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
其中,建于1953年的第二中心医院是天津市政府为了改善红桥区人民的医疗条件投资建设的。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李维廉被分配到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如今已是第二中心医院元老级人物的李维廉医师对初到医院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刚建成的第二中心医院气势恢宏,矗立在一片平房中格外引人注目。楼体外围贴有流光溢彩的琉璃瓦,门诊楼三层,住院部四层。医院设计规模为200张床位,日门诊800人。随着就诊人数的上升,日门诊增加到了5000多人,200张床位很快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了,只能通过在病房和走廊加塞床位来接纳更多的住院患者。
据李维廉医师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对待疾病的态度大多是“小病扛,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不是不想看病,而是看不起病。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和工人开始享受医疗救助政策。工人看病有了保障,工人家属也可按照部分比例享受医疗优惠。在就诊时,患者只需出具从医务室领到的三联单,不必再办理别的手续就可享受到医疗优惠。
医疗资源缺乏、分配不均导致就诊人数剧增,李维廉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上世纪50年代,需要动手术的患者必须到天津市区较大规模的医院进行救治,这就加大了第二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按照当时第二中心医院的要求,手术医师在做主刀医师之前,需要经历第二助手、第一助手两个阶段。手术医师在跟随主刀医师做十例手术之后升为第二助手,再经过十例手术可升为第一助手,经过二十例手术之后就可以在上级医师的带领下主刀了。最后再经过十例手术,即三十例手术之后该医师就可以独立主刀了。
在当时手术量极大的情况下,李维廉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做满了30例,晋升为主刀医师。“确实是累,那时候在手术台上站一天是常事,但是在累的背后我心里是充满快乐的,因为患者的生命在我手中得到了延续。”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