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都热衷于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候,这些学京剧的90后却在攀比“谁的腰功好,谁的腿功好”。
他们都是10多岁的孩子,却离开父母,被封闭在学校里,每天面对大量的运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却逐渐被新潮的事物取代,可这些孩子们自小就沉迷于京剧中,还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喜欢。
传统的艺术要延续下去,这些孩子就是希望。
穿上行头不怕苦
厚厚的棉坎肩穿在身上,12岁的马有威的额头上立刻有了汗珠,小有威一边穿着,一边念叨着,“他们的衣服都不如我麻烦,我每次穿都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说这话时,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一旁,11岁的田苗苗和12岁的韩子菲早已穿好行头,在排练场里蹦着跳着,捕捉着记者的镜头,一会儿翻下跟头,一会儿下个腰,玩得不亦乐乎。
穿好坎肩,再套上外罩,小有威变身成了一个小武生。看见子菲在翻跟头,有威也不示弱,“别看我这老腰有伤,下腰比他强。”
找了个空地,有威活动活动身子,把腰仰过去,子菲在一旁看着,也在一旁下腰,要比试比试。
“学京剧挺好的吧,有威本来身体很不好,现在多结实。”一旁的杜老师是天津北方曲校戏剧系京剧专业的老师,每天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看着可爱的孩子们,很是喜欢。
杜老师说,来学京剧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家里有人干这行当,或者从小身体不好,把京剧当成锻炼身体的手段。
有威来自哈尔滨,年幼的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7岁那年,家人把他送到当地的京剧业余班训练,目的就是想锻炼身体,没想到,小有威天生就是武生的材料,大大的眼睛,宽宽的脑门,一招一式有模有样,9岁的时候,天津北方曲校去当地招生,同在一个培训班的有威、苗苗和子菲都被选中,来到了天津。
“10岁出头的孩子本应该在父母的宠爱中,他们挺不容易的,每天都练功,但孩子们喜欢京剧,劲头也特别大。”杜老师很喜欢这些孩子们,他更像孩子们的长辈,孩子们很能吃苦,偶尔也会受伤,却从来不说苦。
练了一会儿,有威摘下头饰,绑着头饰的带子把有威的额头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子,有些发红,小有威揉揉脑袋,又摆出小大人的样子。“没事,这点苦算什么,练京剧的哪有不吃苦的,国粹嘛……”
喜欢才能学好
“挺好玩的呀,我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听戏了。”苗苗是班里的小话痨,调皮可爱,非常漂亮,说起为什么学京剧,苗苗说,她只记得奶奶、舅爷、舅妈是当地京剧团的,没事就在家里唱戏,拉胡琴,有时吃着饭就唱,聊着天就唱,她从懂事起就每天听,也就喜欢了。5岁的时候,奶奶送她去了培训班学习京剧。
子菲也一样,姥姥是当地业余戏校的,有一次,他模仿姥姥唱了一句,让姥姥很惊讶,看他是材料,6岁那年,子菲也走上了学京剧的道路。
在哈尔滨当地的业余培训班里,20多个同龄的孩子练就了一身京剧的基本功,一天天成长。
“学京剧比学其他的更全面。”13岁的邹译瑶大一点,也显得比别的孩子成熟很多,对京剧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喜欢。译瑶很安静,一双美丽的眼睛里露出一点羞涩,别看年纪小,再过几天,小译瑶就要和北方曲校的校长一起到澳门演出。
小译瑶也是从小喜欢唱歌、跳舞,虽说家里人没有唱京剧的,“可能就是觉得京剧比较全面吧,”7岁时的译瑶走上了京剧的道路。
学京剧先练基本功,踢腿,压腿,走虎跳……很是辛苦。“一开始压腿、耗腿时,是挺疼的,练的时间长了就不疼了。还有,我特别喜欢学京剧,也就觉不出疼了。”译瑶说得很轻松,但一旁的杜老师知道孩子们的辛苦,“耗腿是站在一堵墙前,把一条腿抬起来贴在墙上,再把额头紧贴在竖起的腿上,目的是把筋拉开。”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疼得都会哭,但老师们不能心软,他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必须付出辛苦。
收音机里听京剧
邹译瑶是家里的独生女,掌上明珠,几年前来到天津北方曲校后,奶奶就跟着来陪读,奶奶在校外租个房子,从去年开始,译瑶被学校允许走读,可以每天放学后回家看奶奶。
“我看着孩子练过一次功,再也不敢看了。”奶奶说,“译瑶压腿时,一会儿的工夫就出汗了,汗珠子滴答滴答地往下掉。早晨要练1个半小时,累了也不能坐上一会儿,心疼得我没法。”
北方曲校的课程安排得很满,早上6:30开始早功训练,整整一上午的专业课后,下午还有半天的文化课,直到晚上7:30,译瑶才能疲惫地回到家里。
“孩子有时累得饭都不想吃,还要做作业,睡觉前还要复习一天学的专业课。”北方曲校牛校长说,学京剧非常辛苦,老师教完一段唱段后,孩子们要反复研究,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译瑶已经学了三折戏了,每个动作,每句唱调,每个眼神,每个表情都是反复练成的。译瑶的床边放着一个小录音机,打开来,里面全是京剧唱段。
“平时喜欢听流行音乐吗?”听到记者的问题,译瑶腼腆地笑了,她说,也喜欢歌星,喜欢周杰伦、蔡依林,没事的时候同学们也会在一起哼哼几句,“但京剧是我们的专业,还是京剧最好听……”
来到天津后,译瑶几乎没出去玩过,过着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她的生活很有规律,平时上课、写作业,复习一天学习的专业知识,只有周末放假时,才有点时间在家里休息一下。
“休息的时候就是睡觉,太累了,也会看看书。”只有13岁的译瑶有着超乎年龄的稳重,她说,几乎没有时间去麦当劳、肯德基、游乐园。和译瑶一样,在北方曲校几乎封闭的世界里,“孩子们更热衷于业务上的‘攀比’,谁都不示弱,总比谁的腰功好,谁的腿功好……”杜老师说。
学京剧的孩子都“超凡”
“现在的孩子还能学京剧,在我看来都是‘超凡’的孩子。”杜老师用“超凡”来形容这些学传统艺术的孩子们。
杜老师也是学京剧出身,他是天津北方曲校84级的毕业生,“那时候的京剧很火,因为人们的业余生活不丰富,到曲校学京剧不用交学费,生源就很多。”
杜老师说,天津北方曲校的京剧专业很出名,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的很多名人都出自天津,就因为这样,近几年来,京剧专业的招生情况还算乐观。“但京剧的选材很重要,也很有难度,首先是孩子们要喜欢,真心愿意学,身体条件和天分也是必须具备的。”
北方曲校牛校长介绍,北方曲校的招生一般都是定向培养,一些外省市的京剧团也会委托天津定向培养。几年前,天津青年京剧团和天津京剧院委托北方曲校定向培养一些学生,这一届,北方曲校从全国各地招来了100多个学员。
“孩子们很苦,竞争也很激烈。”牛校长说,定向培养并不代表一定会被京剧团录取,很大的一部分要被淘汰。
“能有孩子喜欢京剧,我们也挺欣慰的,但社会上的诱惑太多,我们只能尽量让他们远离诱惑,才能踏下心来学习,他们是国粹的传承人呀。”北方曲校的管理很严格,学生们不能带手机,不能带任何电子产品,就是想留给孩子们一片净土,能踏实地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新报记者 劳韵霏 任桐 赵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