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缓缓驶离了站台,刘大鹏扒着车窗不停地向车下“爸爸”王鹏挥着手,泪水流淌在红润的小脸上,在护送他的老师安慰下,大鹏才不舍地扭过头,失声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这是昨天发生在天津站的感人一幕。
刘大鹏来自河北沧州,一个月前流浪到天津的他被送到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简称儿保中心),昨天他在救助站老师的护送下登上了返乡的列车,和父母团聚。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今年儿保中心已护送70多名流落在本市的异乡孩子返乡了。如今,滞留在中心的孩子只剩下4名。
他特别害怕被送回老家
6:30,一阵闹铃声打破了宁静。13岁的贾山一骨碌坐了起来,麻利地套上迷彩T恤,推了推旁边半睡半醒的李飘飘。“快点儿起床了,今天又是你最慢!”一边笑嘻嘻地数落着李飘飘,一边拿起牙膏和漱口杯,向盥洗室跑去。没想到,刚出门就和迎面而来的工作人员撞了个满怀。
“这孩子是2007年被送到儿保中心的,别人很难从他嘴里套出来有关他老家的信息,他特别害怕被送回老家。”望着贾山的背影,工作人员说,“刚来的时候,贾山也表现得很叛逆,问什么都不说。我对他说‘贾山,你要是表现好点就能住到自由区了’,这孩子听了这句话,变得很勤快,每天抢着擦地、打饭、干零活。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我们确信贾山已经改变了顽劣的习惯,这才把他安排到了自由区。现在,他在这里生活得很开心,经常帮我们干活,就是一问起他老家的情况,他就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说话间,贾山已经把被子叠成了“豆腐块”。“是这里的‘爸爸’教我的。”贾山自豪地说,随后便一溜烟向操场跑去。
原来,每天7:30,儿保中心的孩子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望着操场上孩子们精神焕发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们曾经在街头流浪。
“贾山今年13岁了,老家大概在河北省沧州附近。和很多被送到儿保中心的孩子一样,贾山也来自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他说他的父亲出车祸死了,母亲老打他,所以他不想再回那个家了。2007年,贾山从老家骑了两天自行车来到天津。到天津后,流浪的他被警察送到了儿保中心。”工作人员称。
9:30,吃过早饭的孩子们走进了儿保中心内的教室,开始上当天第一堂课。记者看到,老师正在教孩子们算数,“这里的孩子文化程度不同,有的一个字不识,有的是小学水平,因此我们不得不‘一对一’教学。”老师说着,走到贾山身边。“4乘以7等于多少?”贾山歪着头,想了好一会儿,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拿笔算算。”老师说:“加油!”
数学课之后是电脑课。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儿保中心的孩子们对电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贾山说:“我最喜欢玩‘大富翁’游戏了,每次上完电脑课,没事的时候,老师就准许我玩一会儿‘大富翁’。”
12:00,到了儿保中心的午饭时间,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督促下,排队到盥洗室洗手,然后回到宿舍拿自己的碗和勺,再排队来到餐厅就餐。记者看到,午餐有荤有素,孩子们吃得非常可口。
午休后,孩子们开始下午的学习。吃过晚饭,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了,贾山坐在宿舍里的床沿上和同屋的小伙伴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电视剧。看完电视剧之后,孩子们乖巧地陆续上床睡觉。“明天还要早起跑步呢。”贾山一边说着一边抢先钻进被子里。
流浪6年的小东
儿保中心工作人员对这些孩子倾注了很多心血,虽然他们大多是匆匆“过客”。
“刚刚被送进来的孩子抵触情绪都很强,有的还在社会上沾染了一些恶习。责任家长都要先与这些孩子沟通,帮助他尽快消除不良习惯和思想,表现好了才能住到自由区。”工作人员王悦说,中心曾接收了一个名叫左小东的男孩,年仅12岁的他已经有6年的流浪经历。虽然还是个孩子,但行事却异于同龄人。刚来时,他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要杀了我爸爸”。
1999年冬天的一个傍晚,6岁的左小东坐在爸爸开的货车上,兴高采烈地出门。一路上,左小东看着车窗外从未见过的景色,好奇地向爸爸问这问那。身边的父亲,一边开车,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一个多小时以后,左小东被父亲带到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小东,你在这等着,爸爸去买吃的,一会儿就来。”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左小东蹲在父亲离开的地方,幼小的身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一边等候着父亲,一边回忆着父母离异前曾经温暖的家……
“爸爸不要我了,不会回来了。”后来,左小东一下子明白了过来,之后他离开火车站……从那时起,左小东开始了流浪生活。不久,左小东就结识了社会上的“大哥”,“大哥”手下有七八个小混混。平时,左小东跟着这伙人靠盗窃为生。2001年,左小东离开了从小长大的城市,扒上列车,辗转去了北京、广州等城市。2005年,左小东来到天津,在流浪时被警察发现,送到了儿保中心。“刚来的时候,左小东浑身都是伤,戒备心很重。”虽然时隔多年,中心工作人员对左小东仍然记忆犹新。
后来,在责任家长王悦的细心呵护下,左小东渐渐改掉了恶习。同时,孩子也向王悦敞开了心扉。2008年,当王悦生病时,左小东将自己舍不得吃的苹果送到“爸爸”面前。
不久前,当奶奶接左小东回家时,小东眼中已没有了刚来时的仇恨,变成了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那天,奶奶看到小东,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里也是温暖的家
儿保中心位于西青区大寺镇芦北口,走进中心的大门,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右侧是几栋不高的小楼,橙色的楼体让初来的人感到轻松;院子右侧是新修的篮球场,几名职工正在进行着一场篮球赛。走进一栋小楼,看到楼道的墙上张贴着孩子们和儿保中心老师的一些合影,除了照片还有一些卡通画,让人感到很温馨。
正在看着照片,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突然从一个房间里跑了出来,向记者身边的工作人员比画着,喉咙里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工作人员忙向记者解释:“这孩子是聋哑儿,他刚才的意思是告诉我,房间里没水了。”
跟着男孩走进他的房间,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张单人床,三名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正坐在床上看电视。“他们都很爱看电视。前几天,一个孩子看完武打片后就迷上了李小龙。”工作人员说。说话间,一名孩子拎着一只死鸟跑了进来。“你帮我把它串起来,烤着吃!”小孩兴奋地对“爸爸”说。工作人员说:“这里的孩子很多都有生理缺陷,有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比常人要差,有的是聋哑儿,和他们沟通需要有耐心。这些孩子的内心既敏感又脆弱,有时候一句‘不当’的话,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产生逃跑再流浪的想法。”
据了解,该中心已开始实行“责任家长”保护教育模式,每名工作人员认领一到两名流浪儿,负责他们的生活和教育。“家长的角色不仅可以让这些流浪儿童获得安全感,而且能有一份情感的寄托,对于流浪儿童重回正常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工作人员说。
亲情和关爱他们都需要
市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责任家长”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流浪儿童不一定就是坏孩子,很多时候经过引导和转变,他们能够走上正确的生活轨道。所以,流浪儿童首先需要补上的,就是“爱”这堂课。从最细微之处着手,让流浪儿童感受亲情和关爱。儿保中心是一个临时救助的社会福利机构,流浪儿童的回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对所回归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止流浪儿童的复流和在不良环境中“无序”成长,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
比如,每到各个节假日,常会有一些爱心人士到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看望孩子,相比较而言,儿童保护中心的流浪儿童就显得有些孤单了。
流浪儿童也需要爱心人士的关注,尤其是大多流浪儿童都来自不完整的家庭,他们更需要有可以倾听他们的人,关心爱护他们的人,这才能让他们与社会拉近距离,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记者 单学熙 实习生 于海珍 通讯员 黄晓莉 摄影 王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