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叫杨永利,13岁,长期在外流浪,被公安机关发现并转送到市救助站。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他送到位于西青区大寺镇的流浪儿保教中心,保教中心孙老师当起了他的“责任家长”。
小永利自述身世,他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父亲车祸丧生,母亲患癌症去世,自己只得出外流浪。小永利性格内向,对陌生人充满戒备心理,给救助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责任家长”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渐渐温暖了他冷漠的心灵。可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小永利对电脑相当熟悉,痴迷网络游戏,对某些电视剧的情节非常熟悉。这与他所述的贫困家庭情况存在着明显不符。
孙老师加大了工作力度,从多方面关怀他,和他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深受感动的小永利终于道出实情,他是四川人,还在上学,迷上网游与父母争吵后离家出走,流浪了4个月。当父母来站接他回家时,他深深地鞠躬,向“责任家长”表达了真诚谢意。
“责任家长”模式由师生关系到亲情关系
2007年,本市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责任家长”模式,一名老师担任一名至两名流浪儿童的家长,把原来的教师和学生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转变为家长和子女的亲情关系。“责任家长”模式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允许流浪儿自己点名找家长,也可以由老师自愿找孩子。“责任家长”通过给孩子建立成长日记,与孩子共同学习、谈心、用餐等方式,帮助流浪儿童重建人格和成长路径。(李海燕 黄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