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北京、天津深化旅游合作协议签署。此举将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旅游深度合作,推进京津两地旅游同城化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京津冀旅游合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目前京津冀政府部门已经达成共识,破除藩篱,共同打造旅游“金三角”,展现京津冀旅游圈的区位魅力。
由鼎立到共利:京津冀旅游合作达成共识
“130元在一年的有效期内,可不限次游览京津冀三地78个景区的景点,对于我们这些有车族来说费用大大降低。春天来了,周末带着老婆、儿子郊游动力更足了。”天津市民王海涛在展示其刚刚办理的“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他与家人正在积极策划这个周末的春游路线——到河北省风景区去。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年票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近日,京津冀地区“家乡游”“三地游”悄然升温,有效地带动了京津冀三地的旅游消费。
周末,北京市民孙晓宇乘坐半小时的京津高速列车到塘沽,游览滨海新区;中午在塘沽吃地道的海鲜,饭后乘城市轻轨列车到天津市区,在古文化街逛庙会、听相声;晚饭吃天津狗不理包子,玩得不亦乐乎。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使用后,仅天津一地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就有大幅上涨。日均接待游客都在20万人次左右,其中外地游客来津数量同比增加近两成。
“三地的经济交往增多,无障碍通信实现,人们休闲理念不断深化,私家车不断增加,这些都为三地的旅游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经理孟宪林表示。
“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仅仅是京津冀联合发布的《名胜风景文化休闲年票》合作协议中的一项内容。京津冀地区旅游部门正在积极规划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以市场化的方式整合三省市旅游景区资源,使得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京、津、冀三个行政区都被列入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30万人次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人次以上和外汇收入在1亿美元以上的省市名单。这三地的旅游年外汇收入约占全国总额的20%。
专家认为,一个城市如果单枪匹马在旅游市场打拼,很难形成大气候。要想做大蛋糕,必须以城市群和经济圈为依托,融入区域经济的整合之中。对于这个观点,目前京津冀政府部门已经达成共识。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张慧光表示,金融危机下,京津冀旅游合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天津市旅游局局长佘清文指出:“京津冀三地旅游资源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合则互补共赢。”
“双核”+“卫星”:京津冀共享资源展现魅力
随着京津通勤圈、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建成,日益便利的交通为京津冀旅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高速公路、津蓟高速延长线、京津城际铁路等相继通车,加上正运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正线、京冀高速公路,这些交通大动脉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距离拉近,时空距离缩短,三地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半径扩大。
尤其是京津高铁开通后,北京、天津两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实现半小时通达,两市“同城效应”不仅带来了两地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亦带来两地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服务业调查处处长郭丽雅介绍,京津高铁对于2008年天津旅游产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5%,增长幅度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2008年外地到天津旅游者的消费超过750亿元。
以京津两大巨型城市为“双核”,以河北省11个城市为“卫星”环绕,构成了京津冀旅游圈区位的魅力所在。“京三角就是金三角”,既构筑了一个大“金三角”——京津石,内嵌京承秦、京津保、京保张、京承张及京津秦五个小“金三角”。
绿色通道:打造京津冀旅游一体化
北京市国旅总社董事长姚越灿表示,光北京市民每年有6000万至7000万出游人次。希望在京津冀城市互送客源方面能够共同出台一批优惠措施,让京津冀游客在城市间走动,就像邻居家串门一样方便和频繁。京津冀城市旅游绿色通道建设迫在眉睫。
佘清文透露,京津正在共同协调、制定开通京津旅游交通绿色通道。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为突破,协商该路段40座以上旅游客车进出京津免收或减收过路费。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政府的职责是要创造两地安全、低成本、幸福、便捷的旅游环境。”日前,京津两地达成了旅游深度合作的共识,将共塑旅游产品、互送客源,共同宣传、受理异地投诉,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京津冀旅游部门将建立京津冀旅游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旅游企业信誉信息公示网络平台,建立健全京津冀异地投诉受理机制、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及重大事件的通报制度,保证消费者和旅行社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记者孟华、孙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