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片”名流茶馆因当地政府办公场地需要面临“腾迁”。天津部分文艺界人士及专家学者认为,形成一个品牌不容易,应原地经营,不宜搬迁。
天津茶馆相声的“旗舰”
; 1991年,在天津市宣传部、文化咨询中心倡议下,经过一批天津市曲艺界人士精心策划,名流茶馆应运而生。茶馆坐落于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177号,即和平区老文化宫内。马三立题写牌匾“名流茶馆”,老舍夫人胡絜清题写二字条幅“茶馆”。骆玉笙、马三立、王毓宝、关学曾、花五宝等曲艺界名流曾在此登台献艺。
最初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名流茶馆的经营状况不理想。
1998年,下岗女工于承艳接手了这个茶馆。经过10多年艰苦打拼,名流茶馆焕发“新”生机,渐渐成为天津茶馆相声的“旗舰”,并成为天津市旅游局唯一一家涉外文化旅游的接待单位。
名流茶馆经理于承艳告诉记者,从2000起,不断有北京听众来此听相声。颇为有趣的是,北京观众成为名流茶馆的主要听众,通常在高峰时,占客流量的三分之一。
据记者了解,每逢节假日,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一些听众慕名前来名流茶馆听相声。
“不听名流茶馆原汁原味的相声,就等于没有到过天津。”很多外地游客发出如此感慨。
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副秘书长王永良说,如今名流茶馆是“天天有演出、天天听相声”。
天津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全聚说,天津是“曲艺之乡”,是北方相声的摇篮,天津拥有有实力的曲艺演员群体,同时拥有“既热心又在行”的观众。
腾迁通知
名流茶馆场地不大,满员才148人。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成为许许多多相声迷的“开心乐园”。
然而,2009年春节前夕,名流茶馆接到一纸腾迁通知,和平文化宫提出“终止还未到期的协议”,理由是此地将作为天津市金街管理部门的办公场所。
“腾迁意味着茶馆要重新寻找立足之地,另起炉灶。这谈何容易,诸如选址、装修、房租……还需重新聚敛人气。总而言之,无异于重头在来。”于承艳说。为了保住茶馆,于承艳曾多次找到区有关部门,但都没有得到一个双方认同的结果。
和平区文化局副局长魏健说,目前正在与区里协商,争取把老和平文化宫还回来,让他们继续经营。
据记者了解,因为租赁合同未到期,文化宫有意让名流茶馆到他们的新址去经营。
于承艳告诉记者,新址就是和平区老新兴电影院,现在翻修成了有好几层楼的休闲娱乐场所,虽然硬件不错,但这个地方没有人气,不适合做茶馆。
“其实,保住名流茶馆并非为了我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保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为了传承品牌,我已经把要求降到了最低,哪怕再让出一部分空间……只要能保住这块‘宝地’就行。”于承艳说。
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魏子晨说,一个名牌的形成需多年经营。
王永良告诉记者,名流茶馆开头只有几个观众,到后来几乎天天爆满,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但这绝不是说,无论剧场建在哪儿,观众都可以培养。
天津市曲艺团最近到了一处硬件很好的剧场,虽然他们是全市最拔尖的演员,但观众不多。
发展空间需保护
有关专家学者表示,名流茶馆作为知名品牌,不能没有属于和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说,名流茶馆是天津茶馆文化的原生地。从事民间文化的人知道,原生地是不能轻易变动的。名流茶馆带“火”了天津的茶馆文化,与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分不开。搞曲艺特别讲究“聚敛人气,捂热一片地”,用天津百姓的话说:“大伙儿就认这块地境,换个地境就不行。”
王永良告诉记者,名流茶馆是小茶馆大品牌,原生地是它的根,是它品牌的起点和标志。这个根已经扎在成千上万钟情于华夏民间文化的观众心中,观众们慕名前来寻找名流茶馆,就是要看一看它的原生地。另外,不少影视制作单位选择名流茶馆作为拍摄场景,看中的就是它的原生态。
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常祥霖说,在众多老牌茶馆消失的状况下,名流茶馆的崛起弥足珍贵。对名流茶馆“腾迁”,建议有关部门应慎重。(记者周润健、刘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