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后求职高峰的到来,不少非法的职业介绍所也活跃起来,坑蒙拐骗成风,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近日,由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开展的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黑职介",但由于其流动性强、人员复杂等因素,"黑职介"依然是屡禁不止,这着实让执法部门大伤脑筋。
18家"黑职介"被查处
2月18日,记者随同执法人员来到了天津市东丽区五号桥四合庄和驯海路附近的"黑职介",只见不长的一条路旁是一排低矮的平房,每个平房的门上方都挂着大小不等的牌子,上面写着职业介绍机构的名字,门外的墙上贴满了各种招聘信息和广告,其中不乏摩托罗拉、三星、富士通等大型公司的招聘信息。
记者走进其中一家所谓的职介所,只见一套桌椅、一部电话、一本收据和几张招聘信息,收据上的职介费从100元到500元不等。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少店主只留下空荡荡的房子,人却逃之夭夭。
据执法人员介绍,这些职介所大都没有职业介绍准办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一般是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就开张营业了,收费也是漫天要价,以职业介绍为名,行坑蒙拐骗之实。不少求职心切又没有相关求职经验的务工人员深受其害。
来自山东郓城的打工者小任便是受害者之一,他来津后,看到一家中介公司的招工信息,交了260元的介绍费。而后他被转给另一家中介公司,又交了360元押金,对方才承诺可以面试。第二家中介的人又带他来到开发区的第三家中介,第三家中介公司的人告诉他体检还要再交180元钱。小任说,一天下来被中介公司"转手"两次,交的费用以及车费总计840元钱,而工作却没有着落。
天津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队长张冀威介绍说,这些"黑职介"发布的大都是虚假招聘信息,为了收取中介费,一般是推荐多录取少,有的经过简单面试后再淘汰,让你无话可说。还有一些"黑职介"甚至采取会员制,一次性向求职者索要几百元的"会费",在"服务期"内可继续获得免费推荐用人单位,但实际上他们承诺的岗位和薪资待遇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据了解,这次打击非法中介的专项行动,共查处18家非法"黑职介",收缴多种假招工信息近万张,当场摘除招工广告牌16个。
"黑职介"流动作战 根治困难
执法人员表示,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开展此类行动,但是往往执法人员前脚一走,"黑中介"又卷土重来,无法彻底根治,治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
天津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副队长张东明说,"黑职介"往往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比较小,一间平房、几张桌椅就成了一个职介所;其次流动性强,非法职介往往都是租用的临时性房屋,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此外负责招聘的人员成分复杂,这都给执法人员的调查取证带来很大困难。
张冀威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困难,再加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严峻带来的叠加效应,工作机遇变成了抢手货,"饥不择食"的求职者为"黑职介"的违法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外来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致使他们根本无法区分正规中介和"黑职介",为了生存,他们容易轻信各种虚假招聘信息,成为被骗的主要人群。有些农民工明知一些中介并不可信,但由于他们缺乏用人单位所需求的技能,只能寻求一些出卖体力的工作,在强烈的生存困境下,依然去各种非法职介求职。
此外,很多招聘企业为了省钱省力,不到劳动部门备案,通过职介机构招聘,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和"黑职介"挂钩,进行违规操作,这些因素都为"黑职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整治"黑职介"呼唤长效机制
天津的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表示,各部门联合定期检查、集中打击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起到打击"黑职介"的作用,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张冀威说,除了各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上下工夫之外,彻底整治"黑职介"还需要深入挖掘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找到标本同治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切断"黑职介"的招聘信息源,鼓励用工企业通过正规的职介机构发布招聘信息,让真实的求职信息通过权威的公共渠道向所有求职者发布,让这些信息能够轻易地被真正需要它们的求职者所获取。
其次,必须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劳动保障部门要经常开展对无技能、无知识务工人员的免费技能培训,使之具备符合用工单位的劳动技能,增加在正规劳务部门找到合适工作的砝码。
劳动保障部门提醒,外来务工人员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旦遭遇欺诈,应注意保留证据,并及时寻求执法机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