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来早,可全球金融危机的“寒冬”仍在持续。
眼下,世界金融风暴正在肆虐蔓延,一些人感到冰冷而瑟瑟发抖,而另一些人却直面寒流,迎风奋战,挥汗如雨。连日来,记者来到西青区,走企业,观项目,访基层,看到的是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场面,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春天的气息。
在张家窝镇中国北方蝴蝶兰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北方高档花卉生产和集散交易中心。
在西青经济开发区爱迪生大道施工现场,参建人员挥汗如雨,奋力打通这条东起西青开发区、西至杨柳青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黄金走廊”。
在大寺镇凯润公司蘑茹工厂化生产车间内,各种设备已陆续安装,到五月底,一座国内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大寺镇,全国最大物流企业——宝供集团在从事设立综合物流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建成后将有力推动西青经济开发区内电子产业发展。
二月的西青,创新发展的脚步早早地响了起来。
西青区发改委主任孙静对记者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是实现化“危”为“机”、跨越发展的载体和支撑。因此,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以重大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我们的首要选择。”
化“危”为“机” 让“问号”变为“感叹号”
去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西青区重大项目建设“红灯”频闪,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投资信心减弱,投资速度放缓;部分项目的投资主体或规划设计等出现变化和调整,影响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进而影响了投资速度;已开工项目中部分项目尚处于建设周期的初始阶段,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定时间。
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面对困难、面对危机,西青区将何去何从?很多人的心里打出了问号。
如何在新挑战下实现逆势赶超?如何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提振信心保增长?如何创新工作方式,实现市委要求西青改革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成为摆在西青区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发展的坐标怎么定?西青人坚定而清晰:把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开启高水平发展“大门”的“金钥匙”,真正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就业之本、财税之源。
发展的瓶颈怎么破解?西青人明白:对于处在高速发展关键加速期和难得发展机遇期的西青区,必须在危机中抢乘扩大内需的头班车,在新形势下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全力以赴抓固定资产投入,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开工落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组织了多次全区重点建设项目“拉练”,由区委书记张国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家彪等区主要领导带队,对全区各街镇、西青经济开发区的几十个新建、在建和续建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他们深入企业和园区,进车间、到工地,详细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增强了大家加快项目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区广大领导干部抓项目的紧迫感普遍增强,推进项目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全区调整了区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前期和一二三产四个办公室,分管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实行一线指挥。把招商过程细化为“谈、签、办、建、转”五个节点,明确责任,强化服务,提高效率。招商引资中围绕“一区两园五个密集区”的产业方向,坚持“三个不论”引项目,“三高结构”选项目,“三个关口”把项目,“三个一批”抓项目,工作更趋科学合理。在上海、深圳设立了办事处,强化与发达地区和重点企业沟通,取得了预期效果。
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区重大项目建设的步伐从循序渐进变为大步流星,一个个重点项目快速建成投产。
全区2008年规划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1037亿元,其中在建项目有85个,总投资545亿元,有40项列入全市第一批和第二批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384亿元。目前,一汽40万台发动机、捷普绿点手机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阶段,东淀五万亩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张家窝蝴蝶兰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中北南运河休闲旅游商务区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组组令人惊讶的数字组成跳动音符,演奏出全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强音;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大项目,诠释着全区经济发展的蓬勃朝气。
抢抓机遇让“项目建设”成为主旋律
“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多的是机遇。”这是记者在西青区采访时,听到各级领导干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也是记者在西青区采访时,西青人对金融风暴作出的最铿锵有力的回应。
其一,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项目贷款迎来了绝佳机遇;
其二,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给项目带来快速发展机遇;
其三,金融危机,促使国内外大型企业重新洗牌,为西青区承接资本转移带来了难得机遇;
其四,国家果断实行了多年罕见的重大政策调整,着力点应该在环渤海区域,必将带动环渤海区域的快速发展。西青区作为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008年,西青区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西青区的决策者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已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感受兄弟区县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看到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面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西青区发展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大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牛鼻子”,紧抓不放,切实抓出实效。
经济波动的每一个低谷必然预示着新一轮上升,大危机孕育着大机遇。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西青区将把“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着力点放在加大投入上,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高增长,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载体建设,打造对大项目的强大吸引力。优质的平台才能引来大项目的青睐,西青人深谙此理。他们先后高标准完成了津静公路、津同公路和东西排总河的改造任务,打造出路阔、水清、岸绿的亮丽风景带,正在加紧实施津涞公路和程村排河的改造,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出一个吸附项目投资的“强力磁场”。2008年,吸引了57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50家企业增资扩产,全年实现外资到位4亿美元,同比增长30%,继续位居全市区县前列;新引进内资企业411家,内资到位10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了内资招商的历史性突破。
明确产业定位,做大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集群。他们结合全区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集约化专业化为方向,编制完成了设施农业和工业发展规划,调整提升了五个密集区规划,加快实施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及远景规划编制工作,三次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清晰,产业特色更加明显。2008年,全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风能、光电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70%,正成为全区新兴优势产业。
2008年底,他们深入街镇调研,挖掘项目潜力,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原则组织筛选了10个重点项目申报天津市第三批区县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02.4亿元。
2009年春节刚过,节日的气氛尚未消退,在项目建设工地,在企业生产车间,西青区各级领导干部已活跃在工作和建设的第一线,跑项目谈招商、访企业送服务,确保今年上半年全区三批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100%。
机隆万声遏行云。西青区又将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
政府服务大提速为“项目建设”铺路
越是面临挑战和压力,越需要善于创新、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西青区三批重大建设项目,涵盖了三次产业。有的是“个头大分量重”,有的是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这些项目是西青区发展的希望,也是经济腾飞的总动力源。只有对其倍加爱护和呵护,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遮风挡雨,才能确保其健康茁壮成长。
当前,全区按照全市总体部署,深入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各级领导干部突出发挥服务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特殊时期的作用,纷纷深入企业和街镇,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听群众之所需,解发展之所难。“服务、解难”一时成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最强音。该区目前从各有关部门抽调出一批精兵强将,成立20个服务工作组,分别深入到九个街镇和西青开发区,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服务。每个街镇也成立了服务工作组。此外,区纪委、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各组建1个督查组,负责对区级部门开门服务的效能和区级、街镇级服务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实施政府服务大提速活动,区政府机关实行24小时开门服务。区有关委办局确定专职人员,公开专线服务电话、传真、网址和服务人员名单,实行24小时在线值班,接受企业诉求。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西青区明确规定相关委办局要立即研究答复,办理时限不超过3天。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审批事项能减则减、能快则快、能合并则合并、能联合审批则联合审批。在减少审批事项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继续强化现场审批和联合审批。
西青春来早,牛年鼓牛劲。在一系列有力措施应对下,西青区重大项目建设一定会演绎得亮丽夺目、精彩纷呈。早发的春枝也一定会写出西青区转“危”为“机”的信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