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

香蕉app免费下载观看: 让传统工艺开出灿烂之花(倾听)

发布时间:2022-07-20 23:06:31

最佳答案:核心阅读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起,文化和旅游部

  核心阅读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贵州省、上海市、浙江省开展“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试点省份有哪些举措?还将如何探索创新?

 

  蜡刀作笔,蜂蜡为墨,一点、一画、一钩、一绕,精美的纹路跃然土布之上,图案瞬时栩栩如生。对于贵州省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张义苹来说,蜡染的设计环节,是不容马虎的艺术创作。

  同样,刮薄、分丝、弯头、挑丝……作为点茶的重要器具,茶筅制作时需要将竹子一端剖得细如发丝,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茶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金信总是一丝不苟。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丰富的传统工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诉说着绵延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要求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7月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贵州省、上海市、浙江省开展“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工作。各试点省份在保护传统工艺项目、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等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还将如何探索创新?记者进行了采访。

  提升发展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

  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

  “我们这一群人,就想要一辈子做这一件事,因为这门传统技艺丢不得。”29岁的张义苹说。

  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的基加村,是张义苹的家乡。生活在这里的乡民,把草木融入布料,把自然穿在身上,苗族蜡染技艺代代相传,心灵手巧的张义苹更是做得一手好蜡染。

  但是,曾经的贫困和闭塞留不住年轻人,也让蜡染技艺的传承发展陷入困境。

  2014年,在省外打工的张义苹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政府计划支持创办蜡染合作社,问我想不想回家带头做。”同一年,合作社正式成立,她返乡担任负责人,起初有20多名妇女加入。

  2015年,带着合作社的蜡染产品,张义苹到镇里租了一个30平方米的门面。“考虑到合作社初创,政府帮忙贷了5万元的低息贷款。我负责拓展销路,合作社负责产品生产,前店后厂,经营渐渐走上正轨。”张义苹还坚持钻研蜡染工艺,将其与现代服装相结合,产品种类丰富了,订单也多了起来。

  2016年,张义苹创办了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个体”的发展模式,动员妇女到公司、合作社就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政府还出钱组织培训,让更多人吃上蜡染这碗饭。”张义苹说。

  如今,在张义苹带动下,有200多人因蜡染实现增收,蓝靛和织布产业稳步发展,公司年销售额达百万元,许多产品已经走出国门。

  今年7月1日,由政府支持修建的非遗村正式投入使用,体验游、研学游等非遗旅游新模式将为张义苹的蜡染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丹寨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县域内的非遗项目进行整合,打造非遗村,实现‘抱团发展’。”丹寨县非遗中心主任韦士勇介绍,游客到非遗村可以体验银饰锻造、古法造纸、蜡染技艺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贵州是传统工艺的“富矿”。近年来,贵州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完成了3批共计3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为持续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贵州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帮助传统工艺企业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打开市场销路。

  “蜡染是改变家乡命运的‘金钥匙’,让更多人了解蜡染、喜欢蜡染,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张义苹说。

  融入现代生活  绽放全新光彩

  文化码头成为交流平台

  点烟、制墨、翻晾、描金……古法制墨工艺繁复,前来体验的孩子们却沉浸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的崭新平台――“笔墨宫坊”计划于今年9月在上海竣工,类似的参观体验,将会成为常态。

  让独具魅力的传统工艺,以更有趣、更丰富的方式回归现代人的生活,是上海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着力点。地处长江口、面向太平洋,上海天然承担起文化码头的功能,为我国传统工艺打造国内国际交流融合的大平台。

  2015年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章莉莉就开始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一个全国性的研培计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这个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上海是最早参与的省份之一。

  多年来,在上海市文化旅游局指导推动下,上海高校已经承接培训研修任务90余期,培训全国各地学员超过3000名。“非遗传承人来到上海参加研培计划,会对自己所传承的传统工艺有更清晰的文化定位,直观感受当代审美和传统审美的区别、差异与联系,更能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联结点。”章莉莉说。

  这些年来,仅在上海大学,就有近30个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种子到来。“在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壤中,传统工艺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章莉莉说,“我们促成非遗传承人与国内外设计师合作,设计出了许多符合城市现代生活审美趣味的作品。”

  在2018年的贵州遵义班上,遵义藤编与凤凰自行车跨界合作,发布了一款藤编自行车前车篮和书报架并最终量产,受到市场欢迎。

  此外,打造“非遗客厅”、举办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首届国潮文创设计大赛以“非遗新体验”为主题……在上海,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举措层出不穷。

  “只有把传统工艺真正做‘活’了、做‘新’了,才能使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我们从尊重非遗保护的规律出发,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努力为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提供转化发展的新力量。”上海市文旅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说。

  创新发展模式  加强宣传推广

  非遗工坊成为体验中心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的径山茶工坊里,一批外国客人正在陈金信的指导下体验茶筅制作技艺。能工作、可参观、便于体验的工坊,让陈金信有了发展基地。

  径山村里的工坊可不止这一个。围绕茶文化,从炒茶、品茶再到茶产品的制作,一整套宋韵文化的体验之旅吸引着不少游客。VR体验馆、文创商店、研学中心……村里与传统工艺发展相关的场所一应俱全。

  径山风景秀美,以茶闻名。传统民俗活动“径山茶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拥有“径山茶炒制技艺”“茶筅制作技艺”“抹茶制作技艺”“径山茶祖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希望打破各非遗项目的边界束缚,开启‘一核多点’抱团发展的新模式。”余杭区“茶道之源”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王祖龙说。

  在浙江省文旅厅的推动下,去年12月,余杭区选择当地最具标识符号的径山茶为主要建站基底,以“茶道之源”为文化标识,创建了非遗工作站。除了工作站总部之外,工坊作为展示体验中心,还有传习交流中心、数字体验中心以及一个非遗直播间。

  送走了游客,陈金信来到村里的游客中心,一场针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正在举行。从工艺推广到产品开发再到市场运营,陈金信听得认真。

  陈金信打算开网店,推出茶筅手工体验套装,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手艺。产品还没有上线,接洽的公司已经找上门来。“政府牵头,工作站能和外面的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发展,我们放心!”陈金信说。

  下课后,陈金信前往村里的非遗民宿,还要给住客们带去一场茶筅制作体验课程。“在工作站的帮助下,民宿成了热门打卡点,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店主章红艳说。

  近年来,浙江持续支持在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载体建设。目前,已创建20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98个省级非遗工坊。

  “依托特色非遗资源,我们努力做好传统工艺推广,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