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品牌 >

品牌

深夜影院免费版: 支付反洗钱“持久战”

发布时间:2022-07-23 06:12:18

最佳答案: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技术应用的逐渐深化,洗钱的手法也更加层出不穷。近年来,支付机构因反洗钱相关措施的不完善屡屡受罚。 近日,央行接连开出三张百万

支付反洗钱“持久战”

  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技术应用的逐渐深化,洗钱的手法也更加层出不穷。近年来,支付机构因反洗钱相关措施的不完善屡屡受罚。

  近日,央行接连开出三张百万元罚单,爱农驿站、滴滴支付、现代支付等三家支付机构相继受罚,罚没金额共计约1400万元。同时,相关的反洗钱负责人也均受到警告并处罚款。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线上支付日趋活跃、跑分平台日益分散化,使得反洗钱的侦测难度持续提升。作为应对,支付机构正不断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此外,监管也在持续出台相关文件来管理和健全相应的信息报送、审核内控、分类评级等制度。

  风控策略面临挑战

  实际上,央行近年来持续加码反洗钱监管力度。2021年6月1日,央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对违法行为分类进一步细化,并大幅提升了违法罚款金额;2021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则进一步完善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正式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适用范围;202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对机构用户信息保护、反洗钱等重大事项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央行各分支机构针对第三方支付领域共计发布36张罚单,32家机构共被罚没9794.89万元,罚单数量和金额同比均有明显增长。去年同期,央行共计发布26张罚单,23家支付机构共被罚没9461万元。从违法事宜来看,32家被罚机构中,违规行为排前三的分别为,“客户身份识别”“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均与商户管理和反洗钱密切相关。

  反洗钱高压态势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何屡屡被罚?有支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线上支付日趋活跃,跑分平台日益分散化,使得反洗钱的侦测难度提升。有些入网时是真实的商户,但一段时间后商户就被挪用、冒用的情况很普遍。因此,支付反洗钱的难度在于对客户进行穿透了解。

  该人士补充道,在监管检查中,也往往从“商户管理”入手,继而发现“身份验证”(鉴权)出现问题,若背后涉及的问题仅限于商户信息冒用、要件不齐,则一般以“商户管理”处罚;若涉及恐怖融资、涉黄涉赌则以反洗钱处罚。可以说,反洗钱必然会涉及商户管理问题,商户管理是出现问题的源头。

  一站式外贸企业跨境金融和风控服务公司XTransfer创始人兼CEO邓国标告诉记者,随着技术的提升,违法分子在不断测试B2B跨境支付平台的反洗钱风控策略,玩出新花样“瞒天过海”。“在XTransfer的反洗钱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虚构一家货代公司并招募员工,在风控审核人员电话求证其贸易背景真实性时,他们会用事先准备好的话术‘蒙混过关’。我们从行业中了解到,假借正常国际贸易或虚构正常国际贸易来进行洗钱,这样的手法大概占整个洗钱案例的40%。”

  “了解客户”成机构难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支付机构屡收罚单的背后,也显示出在落实反洗钱规定时,机构存在一定难点。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一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非银行支付机构尤其是互联网平台旗下机构的服务对象多为小微商户或个人经营者,普遍面临覆盖区域广、商户经营分散的问题,机构对商户的线下巡检存在不少困难与障碍。另一方面,相比银行机构,客户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品牌认知上存在较大差距。调研发现,非银行支付机构普遍较难获取非盈利性质外部公开信息,客户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信息保密工作也容易产生疑虑,客户配合度相对较低,这也进一步限制了非银机构责任主体落实。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翁冠星律师则告诉记者,了解你的客户(KYC)对于支付机构的难点首先在于,KYC原则要求金融机构通过对客户身份的核实和商业行为的了解,有效发现和报告可疑行为。这里的“K(Know)”,并不是指简单的知道,而是要求金融机构能够跨越专业壁垒,并对客户的业务具有实质性的掌握,并且能够有效地从客户日常的、习惯性的行为中发现不正常的、或许是可疑的行为。若是跨国大型银行,可以外聘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但是对于单纯的支付机构来说,这无疑是有难度的。

  采访中也有业内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实际上,用户身份识别的KYC问题之于所有金融机构而言,都意味着风控能力上的考验。客观因素方面,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部分用户并非用身份证件开通账号,或姓名填写时存在错别字等。而主观因素方面,则对主体大数据风控、数据匹配的能力提出要求,比如以影像资料的维度进行匹配时,部分主体的生物识别能力不佳,存在无法匹配准确的问题。

  金融科技赋能反洗钱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支付机构的金融科技能力亦提出新的要求。

  王蓬博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机构的产品或服务不断向数字化演变,伴随着跨境支付的发展,也展露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特点,金融交易和资金流动也日益快速、频繁。因此,反洗钱也不断面临着新技术和新渠道的挑战,需要与时俱进。

  有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该公司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采用“系统自动检测+专业人工团队监控”的风控系统。一方面,深入调查行业数据规律,通过分析交易时间、金额、笔数等多个重要因子,深度分析用户行为,建立针对各行业或职业的大数据模型,实现更精准的可疑交易识别、更客观的客户风险等级界定、更智能的洗钱风险分析,更好地挖掘异常行为。另一方面,针对系统发出的复杂预警,由专业的人工团队及时跟进,不断提升调查人员的专业性,注重调查人员专业经验的积累和培训,提高人工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可疑交易报告的质效和情报价值。

  邓国标也表示,XTransfer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在不断迭代升级。公司会借助AI、大数据技术,复盘还原某些货代公司的资金流向与业务范畴——若货代公司只服务单一客户,且存在协助某些可疑账户“虚构”贸易合同、完成资金支付归集的嫌疑,AI反洗钱风控算法模型就会自动发出预警,以便风控人员迅速采取措施阻断相关违规行为。

  特别地,针对外贸B2B业态存在“碎片化”(高频率、行业类目众多、非标准化产品多)与“小型化”(从业公司规模小、单笔贸易合同金额只有1万~2万美元)等特点,XTransfer自主研发打造了以中小微企业为中心的数据化、自动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的反洗钱风控基础设施,提供针对碎片化、小型化外贸交易的风控解决方案。

  此外,XTransfer也会借助自主研发的“数智化风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模型、实时交易侦测、生物识别等技术甄别可疑线索,主动向公安经侦部门移交案件信息,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具体而言,对于商户试图通过伪装成跨境贸易达到资金违法出入境的行为,XTransfer通过风控系统甄别可疑交易,及时终止交易并收集相关线索,移交公安部门,协助其查处违法商户;对于境内商户主动欺诈行为,例如收款后不发货,XTransfer将联合公安经侦部门,通过电话警告、现场约谈、立案侦查等方式进行制约。

  反洗钱需全链条升级

  对于机构在反洗钱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邓国标坦言,由于B2B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数据链路比较长,且数据相对分散,因此要不断提升反洗钱风控能力,数据的持续沉淀尤为重要。另外还有算法准确度问题,这方面始终存在优化升级空间,如何持续提升也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上述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也认为,面对更加隐蔽和复杂的洗钱手法,支付机构需要不断加强科技手段,从而增强反洗钱工作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此外,反洗钱工作的落实是系统化的,除了技术之外,也有多个其他方面需要持续加强。翁冠星认为,虽然监管目前对于反洗钱的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但在我国立法体系中仍然存在不足,即重实体、轻程序。目前仅追求反洗钱的结果,但是对于举证责任、取证程序、免责事由等关键问题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如前述的KYC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程序,这使得金融机构一方面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技术使用不当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或国外的关于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

  王蓬博则表示,监管与机构也在反洗钱工作中共同成长,比如监管在持续出台各种文件来管理和健全相应的信息报送、审核内控、分类评级等制度,而支付机构和银行也一直在强化自身风控系统的建设。除了技术提升之外,机构也应把反洗钱和自身利润结合起来,跟业务团队的KPI同时绑定,责任可以层层下放并注意反洗钱人才的培养。

  上述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除了技术能力的提升外,从业人员也要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密切关注反洗钱的新变化、新动向和新情况,通过学习、宣导培训,不断充实和增强业务水平和对可疑交易的甄别能力,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