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品牌 >

品牌

磁力搜索引擎 -磁力天堂: 对话贺铿:反对盲目的基建投资,资金使用要逐渐转向民生

发布时间:2022-07-21 07:18:01

最佳答案:【编者按】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需各方付出艰苦努力。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稳经济有哪些“底牌”?促就业还有

  【编者按】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需各方付出艰苦努力。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否实现?稳经济有哪些“底牌”?促就业还有哪些新招?政策合力应向何处使?针对这些问题,澎湃新闻专访了十位经济学家,推出系列专题《问计稳增长》。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的形势?宏观杠杆率抬升是否会带来金融风险?“三重压力”与汇率波动又会给下半年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7月1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他预测下半年经济增速或可能达到6%,全年经济增速或在4%左右。贺铿认为,长期来看一定要降低宏观杠杆率,但当前去杠杆的时机并不合适,债务积压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但得益于我国有效的调控执行和风险化解,并不一定会出现大的金融风险,但对于加杠杆要保持慎重。贺铿还特别指出,要反对盲目和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投资,要根据发展水平和财政情况而定。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是在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消费的刺激,可考虑加大乡村振兴的力度,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从消费端打通经济循环。

对话贺铿:反对盲目的基建投资,资金使用要逐渐转向民生

  以下为澎湃新闻与贺铿的采访实录(略经编辑):

  下半年争取5%-6%增速有把握,当前不是去杠杆的好时机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当前和下阶段的经济形势?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速目标如何实现?贺铿:对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情况,我们应该多从政策上找原因。当然,客观上肯定是受到了疫情反复的冲击,但疫情反复情况下,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能够不至于影响得如此厉害?

  在正常情况下,中国每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分配是比较均衡的,从当前情况看,全年5.5%的目标应该是难以达到了。现在我们的经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债务积压太多,这就要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必须有效发力,支持经济更快地增长。

  对下半年的预测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比较顺利、不出现特别大冲击的前提来判断。即使出现疫情,我们如果防疫得当的话,下半年争取5%-6%的增长速度应该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测算过我国今年的潜在增长率大概是6%,我们下半年要争取一个接近潜在增长率的增长,应该说是有可能的。如果要达到6%这个比较理想的增速,那么全年的经济增速大概会是4%左右。但如果下半年没有实现6%,那么全年增速可能就要低于4%了。

  澎湃新闻:您刚刚谈到当前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一些隐性问题,像债务积压等等,您怎么看当前我国的债务风险?贺铿:我觉得当前我国面临的债务风险还是比较大的,金融风险也是,但却不一定会真正出现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调控执行还是比较有效的。即使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处理还是比较迅速、得当的。比如类似于恒大事件那种问题,如果在其他国家,肯定是要酿成一场灾难的。但是在我国有效的调控之下,问题不仅没有迅速扩张,还基本稳定下来了。

  所以说,尽管债务风险很大,当前面临的各种困难也很大,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不是一定会出现金融风险呢?我并不那么悲观。

  澎湃新闻:一季度我国的宏观杠杆率达到了277.1%,央行近期也表示,宏观杠杆率还会出现阶段性上升。您觉得下阶段要不要加强力度去杠杆?贺铿:目前可能不是去杠杆的好时机,收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我觉得并不合适。

  因为当前我们经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虽然5月份、6月份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但这个复苏不见得是稳定的,我觉得基础并不是很牢固,还有待进一步恢复。

  所以,当前还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给予一定规模的支持。尽管因为债务的拖累,当前政策对经济的支持规模、扩大规模空间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但在一定规模下进行资金使用的结构性调整,这个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到适当的时候,杠杆率还是要去的,不能长时间加杠杆。当前有些同志在建议加大投资,加杠杆,我觉得我们还是要谨慎,要慎重。

  澎湃新闻:我们是否应该设置杠杆率的红线?这个红线应该设多高?贺铿:红线是相对的。如果按照常规的经济学理论来看,我们无论是宏观杠杆率还是结构性杠杆率,可能都已经处在“红线”以上了,但我们的机制体制有优越性,即使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

  我觉得不好去明确定义这个红线,并不能说我们当前没有出现问题就是没到红线,出了问题才是触碰了红线。我认为,红线是相对的,和具体的条件直接相关,与我们的经济基础,各方面负债的承受能力,后续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等都有关系。

  反对进行盲目的基建投资

  澎湃新闻:上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三重压力”远超了预期。如果下半年疫情防控得当,您怎么看“三重压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贺铿:三重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三重压力当中,我认为是要分清主次的,而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是需求收缩。

  对于供给冲击,确实会面临一定的问题,比如一些重要零配件的供应链可能会面临中断,汽车和手机的芯片现在明显也不够用,而这些我们短时间内也生产不出来,这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与需求收缩相比,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还是相对比较小的。

  我们看到3、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得很厉害,这是超乎我的意料的。当前需求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们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调查失业率,这并不是全面的失业率,实际的失业率还是要高一些。当前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都没能重返工作岗位。所以,失业对于居民群体的收入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当前需求端的主要矛盾。

  至于投资,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公共投资,需要根据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情况而定,要超前但也不能太超前。第二个方面是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这个主要是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与出口规模都直接相关,只有需求规模上去了,我们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才应该上去。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容易出现无谓的投资、难以收回成本的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当前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统计有多个口径,我看到有人讲总数值加起来可能有12万亿,这个数字太可怕了,这样搞下去可能会有很大危险。

  比如很多国家都很羡慕中国高铁发展得很快,但当前我们的高铁除了一两条线是盈利的,其余都是亏本的,除了维持运营,每年还要还很多借贷利息,这些都需要财政补贴。

  对于盲目的基建投资,我一向是反对的,这会把我们的经济搞得更烂,而不是更好。

  澎湃新闻:在经济学理论中,很多人愿意用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则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则失业率高。您认为我们如何能做到在保持低通胀的情况下解决失业问题呢?贺铿:当前我们的CPI增速很低,并不是因为政策措施把它控制住了,主要问题是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以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经济增长快于收入增长,导致了消费需求的萎缩。如果我们的收入增长是正常的,消费水平也是正常的,那才会有菲利普斯曲线。

  当前,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来套现实,这也是有些同志会提出不切实际意见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对中国现实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下半年出口需求有一定保障

  澎湃新闻:当前全球通胀高企,很多国家陷入“滞胀”,出口还能有效支持中国经济吗?您怎么看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贺铿:出口需求应该说是有一定保障的,尽管因为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很多国家跟我国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但他们需要我们的产品,而且是刚需,这关乎到他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我认为这个需求是不容易下降的。同时,我们对外的进口也基本上都是刚需,也都是我们一直不好生产的产品。

  所以,未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应该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而我们与其他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应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于下半年外贸的稳定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澎湃新闻:今年以来我国的汇率波动比较厉害,这对我国的出口是否也会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呢?贺铿: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与去年12月份的平均汇率相比,下跌了6%左右,这个跌幅并不小。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我们经济基本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我认为继续跌得很大、跌得很快的可能性不会很大。我们有3万多亿的外汇储备,我们的经济体量也是很大的,论经济韧性其他国家比不过我们,如果有人想炒作人民币汇率,他是炒不动的。

  当然,汇率下跌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好处,比如会降低出口成本,对于出口是有利的,可以看到上半年我们的出口增长了13.2%。但是我们的进口增长只有4.8%,这一方面说明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的内需不足,进口较少。

  澎湃新闻:对于当前和接下来重振经济,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贺铿: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规模都不要再盲目扩大了,应该在资金使用方向上认真地做调节,把使用方向从投资逐渐的转向民生。

  我认为当前对于乡村振兴应该多进行一些投入,要解决好2亿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只要消费需求上去了,我们整个经济就能循环起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加强。所以我希望下半年政策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

  当前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我还是觉得应该直接针对需求收缩这个主要矛盾进行发力。应该在财政、金融的能力范围内,在解决需求不足方面多做文章,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才能够健康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