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工地挖出汉墓群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华电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现场做考古勘探时,意外发现泥土中散落着陶片和瓷器碎片,怀疑地下藏有古墓。经过对3万平方米的工地进行细致勘探,昨日他们发现了九座墓室,均为砖室墓,初步推测应该是汉魏时期的墓,距今有近2000年历史。这是在现今的武清城区首次发现汉墓群,考古意义重大。考古人员将进一步发掘,以揭开墓中之谜。
汉墓大小不一最大的全长14米
昨天下午,华电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现场,发现汉墓群的地方已经用绳子围起一个圈,并立起牌子,禁止其他人员靠近。两名技术人员在旁边值守。虽然还未发掘,但是经过初步勘探,汉墓的结构已经被用白色的线画出来,一目了然。九座汉墓,大小不一。大部分都是长方体结构,带有墓道。最小的墓没有墓道,墓室长2.2米、宽1.0米、深1.9米。最大的墓长10米、宽6米、深3.2米,墓道长4米、宽1.3米、深度与墓室一样,也就是说,这座墓全长有14米。这些汉墓位置集中,考古人员称,这应该是一个汉墓群。
均为砖室结构应属于汉魏时期
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相军告诉记者,按照规定,一些需要发改委审批的项目开工,都要求有文物部门出具的“没有文物”的证明,因此文物局都会委托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考古勘探。
最初,他们的技术人员在工地内发现泥土中散落着一些陶片和瓷器碎片。“当时就怀疑地下有建筑物遗迹或者是古墓存在。”随后,考古技术人员陆续进场,对周边3万平方米的工地进行了勘探。“我们进行了类似地毯式的搜索,越勘探越兴奋,我们发现地下确实有古墓,而且还不止一座!”3月1日进场,经过近一个月的勘探,他们发现了九座古墓。
利用专业考古技术手段,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墓都是砖室结构,大部分都有墓道。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梅鹏云主任说,中国是从汉代开始有的砖室墓。西汉时期还普遍是土坑墓,到了东汉就盛行砖室墓了,现在看,初步推断这些墓应该属于汉魏时期,即曹操那个年代,距今近2000年。
将进一步发掘以揭开墓中之谜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将做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并需要工程建设单位配合,一切就绪后,将组织人员进场发掘,顺利的话整体发掘进程需要一个月。
梅鹏云主任介绍,勘探工作结束后,他们也查阅了一些历史文献,对汉墓群所在位置并没有特殊的记录,在未进行发掘之前,还无法得知为何这里会成为汉墓集中的地区,至于墓里究竟葬着一些什么人和他们的身份等问题依旧是个谜。
天津市蓟县地区发现的汉墓多,现有的武清城区发现这样成规模的汉墓群尚属首次,考古意义重大,汉墓内文物出土后,将对研究天津地区当时的汉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读报帮助
汉墓:我国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其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绝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进行的。
汉墓分布很广、数量巨大,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各省市区都有发现。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是两汉的都城和当时郡县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掘的汉墓约有万座以上,其中属于诸侯王一级的有20多座,列侯一级的约80座。发掘的汉墓资料,对研究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专家介绍,东汉的土坑木椁墓相对隐藏较好,很少被盗,因为木椁墓是由木板盖住棺木,时间一长就会塌陷,不易被盗墓者发现。而砖室墓的结构非常坚固,墓室的券顶上千年都不会崩塌,比较容易被盗墓者发现。(记者 韩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