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游客在白马涧龙池风景区踏青赏梅。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初春时节,苏州高新区的大地上已经露出了丝丝绿意。在华山路与环山路交界处,自南向北整齐地排列着五座突起的山峰,山体密密麻麻“爬”满了绿色物体,附近的居民说,这是鱼鳞坑,起到固土作用。山脚下,一群年轻人在亭子里聊天,旁边的石凳上,一位年长者正悠闲地看着书。这个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大公园”,就是刚刚通过预验收的肖家湾宕口。
西枕太湖的苏州高新区,境内山峦众多。有人形象地比喻:狮山形肖,何山典雅,花山、寒山、高景山山连山,大贡山、小贡山水连水,还有真山、观山、树山高高低低、层层叠叠……让绿意再闹荒宕口,苏州高新区已经投入4亿元,默默无闻地耕耘了10多年。2002年,高新区全面禁止开山采石,次年启动实施宕口整治复绿工作。到今年年底,高新区将全面完成100多个宕口综合整治。现在,山上的草坪已开始冒芽,远远望去,绿意盎然,曾经因开山采石而伤痕累累的小山丘,已不见岩石裸露。
“满目青山绿意浓”是苏州倾心砥砺高新区生态文明的缩影。苏州高新区决策层很早就认识到,这方山水生态资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能留下任何闪失和遗憾。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中之重,依托区域山水资源优势,围绕“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目标,大手笔地为生态环境增添底蕴。
既要青山,也要绿水。早在2002年底区划调整之初,面对新划入到区内的大片西部山水,高新区提出了“规划、整理、造景”的六字方针,提出沿太湖岸线一公里范围严禁建设工业项目及有污染的农业项目,把所有养殖、奶牛场迁出滨湖区域。打造风景秀丽、绿色休闲的西部生态,高新区不遗余力。2004年,高新区投资10亿元实施了区域内太湖清淤取土工程。2005年沿太湖岸线建设长25公里的太湖大堤。2010年2月,环太湖地区最大的湿地公园——太湖湿地公园开园。2010年初,西部生态城揭牌成立,规划总面积42平方公里,旨在建设一座集旅游休闲、健康健身、文化创意、民间工艺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型山水新城。如今,25公里长的太湖大堤和连接市区的太湖大道就像一横一纵两条亮丽的“绿色项链”,串起了苏州高新区的“真山真水”。
不遗余力地补绿成为高新区向园林之城挺进的务实举措。据统计,目前苏州高新区建成区绿地面积约为325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14.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为46.8%。全区森林覆盖率约为28.3%,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区)的绿化主要指标。为了让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今年苏州高新区计划建设绿化工程约47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多元,手笔为历年之最。其中既有城市线状公园改建,又有开放式滨河景观带绿地新建;既有城市山体公园建设,又有城市主干道景观绿地提升。现在,区内各绿化工程已开始进入建设高潮:在珠江路和建林路,城市线状公园提升工程正在构筑居民休闲的新去处;在苏州科技城,智慧谷景润公园、白龙河公园、逢春路、丹溪路等绿化工程如火如荼;在大阳山东侧,阳山环路绿化工程也已接近尾声。根据计划,2020年前,高新区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计投入近328亿元建设40项生态工程,打造一个集“科技高新、生态高新、人文高新”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多年的默默耕耘,苏州高新区用生态大手笔绘就了一座绿色的“真山真水园中城”。厚积厚发,绿色宜居的环境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旅游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持续而强有力的后劲,绿色生态换来的是纯净的“黄金产业”和高新人才的集聚。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引进各类领军人才达308人次,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8人,全区人才总量近13万人,拥有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引进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数量等已走在全国高新区前列。而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均超过50%,同样在全国开发区都名列前茅。(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