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区安居乐业
科技兴农增产增收
素质教育在新区
安安全全放学回家
外来工子女在新区接受义务教育
新区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外来建设者的喜悦
志愿者协助交通管理
法律服务进社区
社区开展公益活动
社区志愿者参加小区巡逻
社区建残疾人升降梯
招聘会进社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了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着力点和用力方向。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是争当排头兵的重大责任。以改革为活力动力,滨海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保障有力,在外来人口汇聚,各种文化杂陈,利益诉求多元的新形势下,通过多举措、多层次、多元化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招,使滨海新区呈现出“同在滨海创业,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局面。
补短板惠民生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滨海新区成为行政区以后,诸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集中显现,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为新区实现快速协调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区委一届二次全会,把新区诸多发展不平衡因素归为“六个不协调”,即: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不协调存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经济社会之间。
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针对“六个不协调”,区委区政府和城区功能区多措并举,补短板,惠民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总要求,滨海新区在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中,更加注重利益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0年和2011年投入教育事业的经费分别达到34.8亿元和56.89亿元。其中投入5.5亿元,在新建功能区、新建居住区、老城区内分别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余所,扩大了教育规模,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教育资源在3个城区、11个功能区的均衡覆盖;13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使新区和外来人口的适龄儿童都得到入园保障,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引进教育资源,实施培育教育名家、教育新秀、教育能手的“三名”工程,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是滨海新区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经过两年来的建设,第五中心医院病房楼、医技楼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大港中医院新建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塘沽安定医院二期工程、三槐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竣工。完成一批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改扩建一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创建一批三级甲等医院,是滨海新区整体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水平的关键环节。滨海新区安排专项资金,从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购置、医学科研等方面,积极扶持第五中心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和泰达医院、港口医院、海洋石油总医院6所医院创“三甲”工作。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展开,以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通过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老百姓在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提升了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就医。
以“20项民心工程”为抓手,改善民计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惠民生的目标和工作内容中,把扩大就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每年办20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为抓手,把惠民生的好事办好,实事做实。以政策保障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提高就业,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每年新增就业8万-10万人。
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加大促进农民增收投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居者有其屋,在推行住房保障中,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建设规模保障,滨海新区三管齐下,推行保障房制度改革,使低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和“夹心层”都能够实现应保尽保。创新推出定单式商品房、蓝白领公寓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模式,建立了具有新区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