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秋色宜人。站在新建成的湿地走廊亲水平台眺望七里海,芦苇浩荡、碧水粼粼,轻柔的芦花随风摇曳;百鸟云集,野趣横生,大雁、银鸥等鸟儿或在水面上翱翔,或在芦苇荡上高飞;水面上大片大片的睡莲姹紫嫣红,给秋天的七里海平添了几分妩媚。
据介绍,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海岸之一。经过多年的保护性开发,如今的七里海湿地,核心区、缓冲区面积达到95平方公里,生长着153种野生植物,占滨海地区湿地植物的93%;栖息繁衍着182种鸟类,占天津地区的78%;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2500个,比城市中心区高出几十倍,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与支持功能,成为“天然氧吧”、“京津肺叶”。
荡舟七里海,碧波荡漾的湖水里不时有鱼儿从水中跃出。管委会主任韩卫民告诉记者:“现在,七里海水深了、水清了,鱼儿也多了,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对七里海实施的保护与修复。”为确保七里海永不干涸,宁河县对湿地水源地——潮白河进行改造治理,投资4.6亿元拓宽了潮白河,使河道由原来的58米拓宽到400米,蓄水量达到了3500万立方米,一年四季,潮白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七里海,天然湿地成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生命摇篮。在七里海,茫茫苇海与千顷碧波浑然一体,大片芦苇不仅每天释放出大量负氧离子,而且净化水质、消除水污染;盛开的野睡莲、高挑的野生香蒲……“七里烟波”、“秋水渔歌”,清时的“宁河八景”又重新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七里海湿地东海码头进门处,记者看到,有8个大液晶屏,实时显示鸟岛的8个重要观测点的鸟类活动情况,白琵鹭、苍鹭等鸟儿有的在低头觅食、有的悠闲散步。作为世界八大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之一,七里海湿地长期聚集的珍贵鸟类达数万只,加上各种候鸟,每年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此“落户”,品种多达上百种。宁河县生态保护专家刘斌说,为了减少游客打扰鸟类,县林业局在入口处安装了显示屏,以满足游客近距离观鸟的愿望。
据地质学家考证,距今7500年前,七里海地区被海水占据,成为渤海的一部分。从距今5000年开始,渤海逐渐海退,七里海成为风光明媚的浅海滩,后来通道淤塞,变成淡水湖。清代七里海水域由曲里海、七里海、后海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七里海面积约为108平方公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曲里海、后海被开垦为粮田,实际面积减少到68.5平方公里。
宁河县县长张炳江说,近年来,我们按照“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投巨资实施了生态林、生态路、村民搬迁等工程,千方百计保护与修复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促进芦苇生长、恢复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持了七里海的原生态,实现人与植物、鸟类的和谐,使七里海成为京津唐的生态中心。特别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影响物种生存繁衍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度生态观赏性开发,初步建成了七里海西海湿地走廊、生态园、兴海湖鸟类保护区、水生植物园、西七里海湿地风光园、麋鹿园等景区景点,近期建设牡蛎滩展馆、湿地博物馆、湿地游览园和七里海名人馆等工程,以开发促资源的科学利用,将七里海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古海岸与野生动植物科考、休闲垂钓与渔事体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集散地。
长长的亲水平台、风格迥异的欧式小木屋……投资5亿多元、全长8公里的七里海西海湿地走廊已建成迎客。一条条游船满载游客在碧水和芦苇荡间穿行,一对对情侣在湿地走廊上拍摄婚纱照,平时每日游客1000多人,周末和节假日超过5000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着七里海湿地的迷人魅力。
“人文天津,生态宜居”,这是七里海的意义所在。
数字看成就
近年来,本市加快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努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仅2011年,本市高标准综合治理卫津河、复兴河等38条河道;新建和提升绿地24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2%。造林27万亩,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0天。截至2011年年底,本市已建成生态文明村102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三分之一。到2015年,本市环城四区将建成面积为40524公顷的10座郊野公园,护佑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记者 王宏 王永亮 李玉峰 陈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