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中国网·滨海高新 新闻图)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2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者的行列,探索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为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营造了良好环境,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
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管理体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让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融为一体,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20年来,为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国家高新区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突破原有体制和政策限制,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了有序而灵活的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管理机构规模只相当于一般行政区的1/4-1/5,工作人员只有一般行政区的1/8-1/10,国家高新区所创造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等经验已被许多行政窗口单位采用,推进了社会管理机构由指令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带动了所在城市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巨大动力,成立之初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个实行“一站式”管理、第一个建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股份公司、第一个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第一个在内陆城市建立保税仓库,为成都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在政务服务改革中按照“一切为企业服务”的原则,在招商段、促建段、企业服务段“三段式”企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三位一体”审批模式,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上采取“矩阵式工作小组,前台后台无缝衔接,分阶段推进并联”工作模式以及在中西部地区率先构建“962000”民生呼叫服务中心等,紧扣产业需求、企业诉求,使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国家高新区采取‘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高新区积极进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试点,带动了所在城市的改革开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志军表示。
济南高新区始终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己任,大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是强化服务理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济南高新区秉持“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对待企业多扶持、少添乱,多讲怎么办、不讲不能办,切实把服务前移、触角延伸,真正做到服务至上、企业至上。二是围绕“态度好、质量高、效果佳”提升服务水平。
“与一般的政府部门相比,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的办事效率较高。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开始提供‘一条龙’服务,把所有办公服务集中在一个办公大楼内,这其实是借鉴了国家高新区的管理经验。此外,国家高新区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发展模式也是重要的管理体制创新。如今,‘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运行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已在很多地方得到推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序国表示。
围绕企业发展创新运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键要解决怎么改革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践先行先试、如何进行转型和跨越。国家高新区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企业的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改革依据。
先行先试是国家高新区践行改革的突破点,在外部环境尚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积极构建小气候、营造小环境是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国家高新区始终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作为政策制定、改革创新的着力点,积极制定有利于创新型企业衍生、培育、成长和做强做大的政策。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科技企业成长扶持和企业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信用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促进企业成长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2010年年底,国务院同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试点,“1”即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6项改革政策,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关村示范区的管理服务水平。
为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北京市会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中关村创新平台下设8个具体办事机构,共有19个国家部委和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了央地联动和部门协同,这在全国是一个突破和创新,初步形成了集中办公、主动受理、联合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
2011年7月,北京市与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在中关村联合开展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联合支持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先进服务业态发展,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累经验。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桂林高新区在运行机制上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2011年,桂林高新区以产业发展为中心,突出“创新、创业”两大主题,高效整合园区资源,成立13个工作组、组建6个办公室、整合9个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1369”管理模式,即将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分为13个工作组,分块负责、分组管理、责任到人;对园区重点推进的工作分成6个办公室负责指导;为了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了9个公司,进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从而形成一套具有产业与社会工作双重职能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精简高效的管理目标。
提高认识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本质条件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提高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国家高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先行先试,充分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之路。“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成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抱有执着信念、具有牺牲精神的人,正是这些人推动着国家高新区不断创新前进。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等,近几年在科技部编制的国家高新区竞争力与发展综合指标评定上始终位居前列,并日趋成为城市经济、科技、社会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托,除客观存在的区位与资源比较优势外,更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在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结构性战略调整与系统性贯彻落实。
20年来,国家高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真正将高新区作为“科技特区”来办,大胆地进行行政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的要求,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和社会职能,为高新区建立了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赋予高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税务、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业务等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有效地摆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约束与羁绊,综合设立机构,简化办事手续,精简办事人员,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0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家高新区;没有国家高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的改革和探索,就不可能诞生大批具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进入新时期,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又担当了“深化改革先行区”的重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