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控●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头顶是蔚蓝天空、朵朵白云,眼前是现代化的绿色办公楼宇、鳞次栉比的生态住宅,远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这便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如今的模样。
四年时间,当初大片的盐碱荒滩,旧貌已换新颜。更让人惊叹的是,生态城四年累计近400亿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工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的公建、产业、住宅项目;涉及文化创意、科技研发、节能环保、金融贸易、服务外包等领域,注册资金500亿元人民币、累计600余家的注册企业;2011年达到21.8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还有首批入住居民欢乐满意的笑脸。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态城在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城市社会管理等方面体制创新的有力支撑。
●可控●
创立量化指标体系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在世界上率先建设一座生态城,一定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建设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在充分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的基础上,中新天津生态城结合选址区域的环境、地质、气候、人文等因素,形成了“四三二一”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基本理念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了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生态城指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建筑标准、低碳产业促进办法、土地使用导则和城市设计导则等规范生态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系列规定,从而使生态城建设从一开始就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包含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的生态城指标体系,涉及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等四个方面。经过不断细化,最终总计形成了由51项核心要素、129项关键环节、275项控制目标、723项具体控制措施以及100项统计方法构成的指标分解成果体系。“这一体系将生态城市建设完全分解为极具操作性的量化指标,实实在在做到可复制。”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国际上对生态城市一直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这一指标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
●多头●
创新投融资体制
如何才能让投融资的“阳光雨露”滋润并留住更多入区企业?生态城坚持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多渠道进行建设项目融资,通过“三条腿走路”,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力支持、产业税收贡献、企业自由投资及大规模融资为主的资金链。
其一,就是依托资金实力强、开发经验丰富的中方投资公司和中新合资公司吸引国内外知名战略合作伙伴,带来了大量开发资金。生态城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生态城共有包括三星、三井、吉宝、世茂、万科、嘉铭等12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自2008年至今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00亿元以上。其二,就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天津市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本市给予生态城“不予不取”的财政资金返还政策。其三,便是运用BT、DBO等多种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包括生态城道路、公共市政场站管网项目及绿化景观项目建设全部运用了BT模式。
此外,生态城还陆续出台了生态城产业发展促进办法、动漫产业发展促进办法等优惠政策,国家外汇局还给予了生态城外资企业资本项目意愿结汇的试点政策。
●接合●
创建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去年年底,生态城迎来了首批入住居民,这也拉开了生态城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序幕。
通过“品牌嫁接”和公开招标等方式,积极引进优质资源,与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南开中学、杰美司国际学校、新加坡艾毅幼儿园及天津医科大学等名校名院强强联合,力争使生态城的社会事业高水平起步。同时,积极创新社会事业运营体制机制,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新思路,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校长)负责制等模式,确保生态城的社会事业高水平发展。
借鉴新加坡的社区发展经验,生态城设立了多个社区中心。生态城管委会社会局工作人员说,“目前,生态城起步区正在建设3个社区中心,每个社区中心都以一项功能为主,配备十多项必备功能,可基本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居民从任意小区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一个社区中心。”
日前,生态城管委会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签署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工作人员赴新加坡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培训班”项目合作备忘录,将在年内正式启动这个在国内尚属首例的为期3个月的培训项目。(记者 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