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昆明高新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起步之年,是理清思路布局谋篇的一年,更是务实推进重点突破的一年。
这一年中,高新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工业突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十二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埋头苦干经济快速增长
高新区起步高、基数大是不争的事实,可高新人总是能面对挑战,不断刷新着每一年的辉煌,创出新高。
2011年,高新区全年实现总收入1088.6亿元,比2010年净增182.6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76亿元,工业增加值120.5亿元,现价增速达28.2%;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35.3%;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9.9亿元,同比增长41.2%;实现进出口5.2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增收3.3亿元,增长28.8%。
全年实际融资10亿元,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26.4亿元(含城中村改造),同比增长243.7%;发起成立了“宝赢股权投资基金”和“鼎耀股权投资基金”两个基金公司。
产业招商凸显专业特色
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高新区历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2011年上半年,高新区整合招商引资力量,针对重点产业和项目,成立投资促进一局、二局、三局,按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等不同产业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的目标指向。
经过一年的发展,国家生物多样性产业基地新城产业园启用,水科技产业园揭牌,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国家工信部审查;云南锗业有限公司、云南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相继落户。
同时,依托园区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人才储备等优势,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宏观走势,高新区调整优化了园区产业布局,着手编制特色专业园区、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综合体系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其中,包括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水科技与环保科技、文化创意、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
优化环境提升承载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具有所谓的“乘数效应”,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1年,高新区完成公园南路、化林路、东大道等15条道路建设,并实现通车,进一步改善了新城基地的交通环境。拆除了化城、林塘、古城村影响道路建设房屋197栋共56527平方米,为彻底打通高新大道、公园北路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工建设公租房548套;城中村改造开工4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完成绿地建设70.2公顷,栽种乔木4.2万株,攀援植物79万株,营建“学习杨善洲纪念林”,开展城乡绿化造林“百日会战”活动,渔浦寒泉公园按期建成并顺利开园,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建成区城市设计,完成了前期调查研究和初步设计,明确了建成区建设一流科技商务区的目标定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形象提升奠定了基础。
重民生促和谐幸福昆明先行区
“很高兴今天能跟董主任认识,以后我们有什么意见或者是建议就可以直接跟领导沟通了。”在马金铺化城社区,农户段云昌手拿民情联系卡,高兴地说道。2月9日,高新区在马金铺街道办事处召开完“四群”教育活动推进大会后,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董保同带领各办局相关领导来到马金铺化城社区和村民们建立联系。
化城社区党委书记魏艳梅说:“高新区接管马金铺这4年来为我们做了很多,道路变宽了,标准化学校建起来了,特别是老年人很高兴,他们有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希望高新区能把新城基地建设的更好。”
去年,高新区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高新一小获全国百强特色十佳示范学校称号,高新四小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健全公共卫生三级网络体系,逐步规范公共卫生服务,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民生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355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3719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2429人,农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42人,城乡低保覆盖率和城乡医疗救助率均达100%。此外,认真切实加强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治安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