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2月1日,天津市清水工程中心城区二期河道清淤治理工程全面竣工,随着明珠泵站、四新桥泵站启动调水,一渠清水涌入津城,开始向津河、卫津河、南运河、复兴河等4条河道补水,预计将补水150万立方米,历时5天。届时,四条河道将呈现碧波荡漾的景象。
清水工程惠民生
今年是本市实施“三年清水工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河道消除黑臭、实现水清的决战年,作为本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清水工程中心城区治理紧紧地牵动着全市居民的心。
自10月18日二期河道治理启动以来,津河岸边昼夜排队作业的泥罐车也成为津门一景,施工现场,也时不时有市民驻足观看。家住津河岸边地环里的张大爷告诉记者,“河道清淤这是好事啊,左邻右舍都盼着早点彻底地清一清呢,虽然暂时臭了点,但比三伏天施工强多了不是。这么一弄,今后河水就清澈多了,我看至少得管几年呢,以后早晚河边遛遛弯儿啥的多好啊。”
提起一线作业的艰辛,参与了长江道段河底清淤的李师傅告诉记者,“河道清淤难度不小,我们是24小时两班轮流作业。在一些桥段施工时,桥下常年淤积的物质不仅臭气熏天,还含有硫化氢等致命的有害气体,闻到一点小命就交代了,我们每次都得在大功率排风扇的帮助下,戴着防毒面具小心翼翼地作业。想着咱是为扮美津城出力,参与的是民心工程,累点、辛苦点、危险点都不算什么。”
本次清淤治理河道25.2公里,清除淤泥40余万立方米。
工艺创新无污染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与传统挖掘作业方式不同,此次作业清淤采取了河道系统调水,全线同时施工,将南运河、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水位由2.2米降至海河景观水位1.5米,再通过打拦河坝、水泵排水等将南运河、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水位由1.5米降至施工水面,经高压水枪将淤泥冲成粥状,泥浆泵吸泥至密闭罐车,罐车外运至储泥点,最后再经过杂物整理和堤岸修补并将河道补水至景观水位。
这种施工工艺有着对周围环境影响小、工程噪音小、绿化破坏小,罐车运泥过程中无工程洒落,机械使用少,工程人员少,施工周期短等众多优点。
市排水管理处副总工程师张辉告诉记者,“治理后市区的几条主要河道将形成自三岔河口由明珠泵站取海河水进入南运河经过三元村泵站(津河与南运河交口)至津河、八里台立交桥、卫津河,最后由复兴河流回海河的河道水循环体系。并且,通过在津河与南运河连通,新增建一排直径1800毫米的连通管,解决了以前的泵站卡口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水循环能力和补水速度,从而为阻止河道淤积、河水变臭创造了有利条件。”
河道景观换新颜
自津昆桥至跃进路的张贵庄排水河纵贯津滨大道,不仅是本市一条重要的二级河道,肩负着排沥的作用,也是从天津机场进入市区及从市区去往滨海新区必经的河道之一,景观功能突出。今年3月以来,清水工程对张贵庄排水河全线进行了清淤治理工作,治理河道4.6公里;封堵了沿河的排污口门25座;修建节制闸10处;翻建补水泵站进水直径1800毫米管道85米、新建闸井1座;同时更换了水泵4台及附属设施,彻底解决了河水黑臭的问题,提高换水泵站能力之后加快了张贵庄排水河的水循环速度。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的景观效果,周边市民交口称赞。
起自八里台立交桥至双峰道的卫津河段,由于河水流动性差及河道淤积污染物富积,人们俗称为“盲肠段”,该段河道又有着重要的景观作用,与周边环境及文化气息不符。今年通过对河底淤泥全部清除,护坡冲刷一新,改造换水设施,扩大换水泵站容量,使该段河道呈现出“水清、水满、水流动”的靓丽景观效果。
城市在发展,环境在改善,日益提升的水循环能力和补水速度、不断改善的水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是津城的灵动、繁华,天津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宜居生态城市构想离我们越来越近。(记者 何会文 实习生 佟迎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