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具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诸多优势,南京高新区提出建设生物药谷。未来5年,南京高新区将通过建立创新载体,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和海内外领军人才等举措,加速产业集成,最终建成一个年产值达500亿元的生物医药谷。
日前,由南京高新区打造的生物医药谷正式揭牌,总投资达30亿元的凯瑞博、中间体的研发中心及冷链物流中心、国药南京公司仓储物流、甜味剂研发生产、南大临床诊断中心、南京宝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6个项目当日宣布入谷发展,涉及新药研发、服务外包、制剂生产、产业基金、医药物流等多个方面。南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成玉祥介绍,到“十二五”末,南京生物医药谷年产值可望达到500亿元。
充分利用先天优势
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生物医药专业高校16所,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近40个,三甲医院23所,同时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首届国医大师共18名,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较好。位于南京长江北岸的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更是走在该市的前列且优势明显。
经过23年的发展,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已经聚集了105家生物企业,例如以南京健友生物化学剂有限公司、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3家生物医药企业,以南京药石药物研发公司、南京瑞尔医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8家化学制药企业,以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以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南京老山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医药保健品企业,以及以金斯康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京既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24家CRO企业,其生产的香菇多糖冻干粉针剂、转移因子口服液、管腔支架介入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国内外获得专利,仅去年一年的销售收入就接近30亿元。
这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不仅构筑起了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也使得园区成为江苏省生物医药研发和孵化实力最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软环境成吸引企业金字招牌
除了先天的产业优势,南京高新区近年来不断完善园区环境,先后建设了孵化器、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成为吸引生物医药企业的金字招牌。
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是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建有36000平方米符合GMP标准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空间,配备专业设备,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目前正在扩建的二期工程,将建65000平方米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大楼,专业用于医药研发实验。
2006年4月建成的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已建成了化学分析中心、生物分析测试中心、生化试剂中心、化学合成中心,可提供核磁共振仪、高速冷冻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 、全自动生化仪、液质联用仪等公共设备;集聚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拥有1.5万平方米的11层研发大楼、1.1万平方米多功能服务区和研发面积和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总面积达5.6万平方米,设置有开放实验室、独立实验室和多功能服务区;还有作为医药研发技术载体的新药创制先进性平台,面向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全面解决方案和一站式专业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南京高新区还聚集了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国家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国家林化所生物化学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等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另有江苏省基因药物研发中心、江苏省脂质体药物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抗体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基因芯片研究所、企业新药技术平台等8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十二五”期间,南京高新区还将建成总面积200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创新载体、孵化器和加速器,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南京生物医药产学研平台)和特色创新平台。
此外,包括南京药石药物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民民、南京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云龙、南京靖龙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礼勤等在内的多位高端人才的聚集,成为南京高新区生物药谷吸引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进一步聚集人才,“十二五”期间南京高新区将引进“千人计划”入选人才5名,海内外高水平人才40名,高端人才100名,新建省级创新团队2-3个。
制定宏伟蓝图
随着南京高新区生物药谷揭牌,很多人的脑海中都呈现一个问题:建成后的药谷将是什么样子的?
南京高新区负责人介绍,生物药谷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区、孵化区、中试区、商务区和生物医药技术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关键技术中试放大平台、专业孵化大楼等功能区划,最终将把南京生物医药谷打造成世界知名、亚洲领先、中国一流的生物医药谷。
建成后的南京高新区生物药谷将重点在以下领域展开研发:一是围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加强创新药物品种及药物大品种的研究开发;二是围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技术制造的重组活性多肽、蛋白质及其修饰物,加强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三是围绕民生健康,加强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四是围绕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体内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新制剂和新剂型的研究开发;五是围绕重大疾病诊疗药物代谢需求,加强高技术诊断试剂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