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51岁的沈海是南开区市容园林委的一名信息采集员,专门负责给市容“找问题”,哪儿有占路摆摊、车辆乱停乱放、乱贴小广告……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他随时拍下那些有损市容形象的问题,通过自己手中那个特殊的“手机”,传递给市市容园林委员会,快速解决各种问题。

“我负责的是万兴街,北起长江道,南至鞍山西道,西起白堤路,东至卫津路,包括数十条小马路和八九十个社区。”沈师傅说,从2009年开始他就成了这里流动的“市容电子眼”,“每天找问题、解决问题,看着这周围一天天变化越来越大,高兴!”
一米一米地找问题,考验耐心
早上八点半,沈师傅骑车准时来到他的管辖区——鞍山西道和白堤路交口。“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么骑着车,一米一米地找问题,最考验的是耐心。”沈师傅笑着告诉记者。
从鞍山西道出发,沈师傅慢慢向前骑着,速度比走路快不了多少,由于还处于上班早高峰时段,很多上班族骑着车飞快地从他后面超过。“这就不是个着急的活,你着急骑车走了,问题就难发现。”他边骑边说,“我们管的东西和《城市管理规定》差不多,占路摆摊、汽车乱停乱放、广告张贴、环境卫生……多了去了。”
“你看这个商家,窗户上贴了广告,这叫窗贴,是不允许的。”“还有那个小区,有人为了做生意,把小区的栅栏弄坏了,开出一道门。”“你看这小区,装修堆料不应该放在这儿。”……一路骑下来,沈师傅发现了不少问题。在管辖范围内绕行一圈后,沈师傅告诉记者:“这就是我每天要骑车路过的地方,现在只是走了一个轮廓,一会儿还要到每条小路、每个社区里转悠。”
发现问题拍照上传,半天解决
在一个银行门前,沈师傅发现有私家车停在盲道上,他立刻拿出一个手机似的东西拍照。“我们的工作,除了自行车就靠它了。”他指着手里的“城管通”说。
“城管通”有几个选项,一般信息采集员利用最多的是“问题上报”,里面包括类型、描述、位置、照片等。“你看我刚才发的那个,大类属于街面秩序,小类就是机动车乱停放。”沈师傅说,“城管通”里共有六个大类,包括:街面秩序、施工管理、突发事件、扩展时间、宣传广告和市容环境,每一大类细分为十多个小类。“分门别类,上级好将问题细化到各个部门。”就这样,沈师傅拍下“问题”照片,上传到市市容园林委,再逐级反馈到各区县市容园林委的相关部门,“最多只需要半天时间,问题就能解决,很快。”
每天骑六个半小时,挺锻炼人
信息采集员的工作看似很轻松,但干起来并不容易。沈师傅从早上七点半出门到下午四点半回单位,全天需要骑车六个半小时。记者骑着车跟沈师傅刚体验了两个小时,两条腿就已经不听使唤了,屁股也疼得厉害。沈师傅说:“其实这活挺锻炼人的,以前跟我一起的小姑娘,没干两天就累得辞职了,也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还坚持着。”
刚开始,沈师傅负责华苑街、体院北街、水上公园街。“那时候才真叫累。”沈师傅说,“每天拍不完的照片。有时一天发现100多个问题,就得拍300多张照片。”如今,沈师傅的“城管通”里存了近100张照片,这是他近一周的工作成果。“现在每天也就发现20多个问题,拍60多张照片,看着周围的变化,我心里挺舒服的。”他笑声说。
城市一天天变美,心里高兴
“南开区这两年发展得不错,道路宽了,绿化多了,商家的牌子也统一了……要说城市的变化,我们是最有话语权的。”沈师傅边骑车边指给记者看,“南丰路原来有好多小商贩,堵得马路水泄不通,你看现在,顺溜多了吧。”
车子拐上了卫津路,沈师傅边骑边感叹:“你看,卫津河的护栏以前贴满了广告,特别难看,现在多好,一个都没有了。”每当说起这些变化,沈师傅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市容的问题,拍照、上传。解决完了,还要回到原位置核查。这样工作才算完成。”沈师傅说。(记者 黄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