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到“十二五”末,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达到1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9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8%以上的增速。这是西安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日前表示,西安高新区现在已经具备了大项目的承载力,因此要把精力着重放在招大引强上,围绕产业布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到“十二五”末,西安高新区将建成技术创新的高地、区域人才的高地、高端制造业研发与制造基地,成为引领传统产业走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剂。
经过20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充满动感、时尚与生机的新地标,生动地印证了作为科技大省的陕西如何与市场接轨、发展现代科技产业新区的成功路径。
新区之新 体制为先
谈到西安高新区的成立,要追溯到1988年8月,我国颁布实施了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为宗旨的国家火炬计划,以解决科技与市场脱节的问题。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决定,继1988年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之后,再批准26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区赫然在列。
1991年5月11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规划设计指挥部在西安焦化厂开始对外办公。西安高新区的成立,首次将西安市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第三的科技资源与市场联系起来。2003年,西安高新区启动“二次创业”。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建设园区二期及唐延路沿线,2009年8月10日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至锦业路都市之门。20年的时间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搬迁了4次,换了5个地方。
20年来,西安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科技园区发展之路。如今,西安高新区已发展成为西安市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陕西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阵地和国家重点建设的6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
如今,在西安人眼中,西安高新区是西安的一个时尚地标。对于西安的年轻人来说,在西安高新区工作是高薪、高技术、广阔发展空间的代名词。2004年8月,原国家环保局、科技部授予西安高新区ISO14000国家环境保护示范区,以及最适合人居的区域。
谈到当初建设西安高新区的思路,原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西安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崔林涛表示:“坚持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西安高新区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新体制适应了市场化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律的要求。西安高新区20年来的快速发展,始终得益于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西安高新区建设是以创建新的管理体制开始的,打破了以往旧的管理体制,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运用新的管理方式。新体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高新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机构,依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由此,有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理念;有了“市场化改革的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园区定位和“开放运行、封闭管理”的管理体制;有了公开招聘、择优录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全员聘用制,考核优胜劣汰制的人事制度;有了“想事、干事、干成事”的高新区文化;有了靠10万元财政拨款,运用市场化建设机制,负债经营、滚动发展,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社区发育同步推进的城市建设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