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从2006年启动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截至去年,天津海域的中国明对虾捕捞量已达650吨,越来越多的对虾“蹦”到了津城市民餐桌上
■ 在人工鱼礁上进行海藻移植,可降低富营养化程度,还能补足食物链。天津市去年已经成功进行鼠尾草和羊栖菜的人工鱼礁海藻移植实验,目前已具备规划化移植条件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随着渤海海域休渔季节的到来,天津市及新区水产部门将在今年加大人工鱼礁投放和增殖放流的力度,同时开展海藻移植和恋礁类鱼类的放流,以加速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让市民能够饱享到更多本地的优质海鲜水产品。
增殖放流现规模效益
对虾重新“蹦”上餐桌
“现在天津市民在餐桌上吃到的中国明对虾基本都是本地渔民在渤海海域捕捞到的,每只虾的长度都可以达到13厘米左右。”据市水产局渔政环保处工程师乔延龙介绍,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海域,上世纪70年代在天津吃到体肥味美的中国明对虾并不是难事,但由于受到水域污染、填海造陆、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国明对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锐减,从1993年起就一直没有在渤海形成虾汛,近年来,野生中国明对虾更是几乎绝迹。为了让中国明对虾重新回到市民的餐桌上,天津市从2006年启动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
截至2010年,天津市已累计放流生物苗种22.6亿尾,主要包括中国明对虾、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牙鲆等品种,其中中国明对虾约18.9亿尾,占放流总数的八成以上。
中国明对虾属于洄游虾类,即夏季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秋冬游到黄海过冬,春季再回游渤海产卵。截至去年,天津海域的中国明对虾捕捞量已达到650吨,回捕率也已逐渐回升到2.5%以上,渔民们捕虾的网兜变得沉了,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对虾“蹦”到了津城市民的餐桌上。而随着放流规模的扩大,明对虾的价格也随之下降。据了解,天津开展规模增殖放流之前,天津市的对虾的平均售价大约在120元/斤,而今年9、10月份对虾的售价基本可保持在95元/斤左右。
海藻“贴”上人工鱼礁
补足海洋生态食物链
“如果说投放人工鱼礁是给海洋生物盖毛坯房的话,那进行海藻的移植就相当于美化环境,让海洋生物可以在这里安心栖息。”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青曼告诉记者,天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程度比较高,氮、磷元素的含量高,容易引发赤潮等危害,近年渤海就曾有赤潮致死大量贝类的情况发生。而在人工鱼礁上进行海藻的移植,既可以降低富营养化程度,避免赤潮等灾害的发生,同时还能成为海参等海洋生物的饵料,补足了食物链,此外部分生物还可以利用海藻避敌和产卵。据了解,天津市去年已经成功进行了鼠尾草和羊栖菜的人工鱼礁海藻移植实验,目前已具备规划化移植的条件。如果规模化移植成功,将对整个渤海海域的海藻移植产生示范作用。
“人工鱼礁的背流区水流缓慢,幼体牡蛎就会在上面附着,饵料资源丰富,脉红螺和三疣梭子蟹就会来这里摄食,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据市水产局资源环保处工作人员陈亮介绍,目前天津市已在汉沽大神堂外海投放人工鱼礁约2000个,对修复水域生态和恢复渔业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水产部门还将在人工鱼礁区域加大黑鮶等恋礁类鱼类的放流力度,并尝试用废旧船只、门窗和电线杆等废弃物制作礁体,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记者 程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