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窝渡口,乘摆渡过河的人越来越少了。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随着市政道路桥梁建设速度加快,一道道“彩虹”飞跨海河两岸,摆渡过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市区海河渡口已全部“退休”,海河下游还剩下11个渡口,使用率也大大降低,海河渡口的变化见证了津城的快速发展。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流众多,渡口曾是河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津城流传一句谚语:“对面能说话,见面走半天。”当时水多桥少,为了满足过河需求,海河上建设了很多渡口。据天津市文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海河上游河段就有30多个渡口。伴随天津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海河上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仅“十一五”期间,海河市区段就新建或改扩建近20座桥梁,不但方便了市民出行,推动了经济发展,建造精良、造型各异的桥梁也成为津城重要的文化符号。
伴随近年来杨庄子渡口和北开渡口停止运行,海河上游已没有了渡口,目前海河下游还剩下11个渡口,即邢庄子渡口、泥窝渡口、于庄子渡口、赵北渡口、大郑渡口、郑庄子渡口、善门口渡口、杨慧庄渡口、南窑渡口、刘庄子渡口、大梁子渡口,主要分布在东丽、津南、塘沽的郊外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海河两岸的市政道路建设加快,这些渡口的使用率也在日趋下降。连日来,记者对海河下游的11个渡口运行状况进行走访时发现,因为客流量少,目前有2个渡口处于半停业状态,渡口的从业人员不足20人。“三年前,每天的人流量上千人,自行车有百余辆,现在每天能摆渡100余人、20辆车就不错了。”在泥窝渡口干了52年摆渡的黄世均老人告诉记者,海河两岸村镇建设加快了,乘船摆渡过河的人越来越少,渡口离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了。(记者 黄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