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心医院外科专家在飞机上检查伤员。 张富玉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让青海玉树这颗唐蕃古道上的“明珠”顿失光泽。藏族同胞遭遇巨大灾难,受伤生命发出揪心呼唤。
一次攀越高原的生死救援,令青海人民深深感受到海河儿女的炽热情怀,心手相连、血脉相通的民族骨肉亲情,又一次生动上演。
14个日日夜夜,336小时忘我奋战!
天津医疗队员牢记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殷切嘱托,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救死扶伤精神,克服严重高原反应,昼夜拼搏在抗震救援第一线,最终不辱使命,以出色表现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抵达格尔木第二天组建起当地首个重症监护病房;始终保持在当地救援医疗队中救治患者数和抢救危重症患者数最多及危重症病人零死亡、手术病人院内零感染的“战绩”;在10个学科领域与当地医院建起帮扶对子;卫生部和当地卫生部门、当地医院、藏族患者及家属给予高度评价……
“没想到天津在格尔木市对危重病人管理这样出色;没想到天津在格尔木市建设ICU病房这样迅速;没想到天津和当地医院配合这样默契;没想到天津救治危重伤员这样卓有成效……”卫生部工作组在格尔木市察看伤员救治情况时,一连串用了四个“没想到”由衷表达了对天津医疗队工作的高度肯定。
“一切,为了高原上的藏族兄弟姐妹;一切,为了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生命!”这是天津“白衣战士”们的铮铮誓言,更是他们的行动实践。
紧急部署连夜筹备
下达通知到集结出发只用7小时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本市卫生系统根据卫生部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向全市各相关医院下发紧急通知,全面部署抗震救援工作。
出征的号角吹响。天津医大总医院、医大二院、市胸科医院、环湖医院、天津医院、一中心医院、三中心医院、四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海河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13家医院接到指示后迅即行动,积极组织。广大医护人员主动请缨,竞相报名要求奔赴前线,一封封洋溢着真情实感的请愿书纷纷交到院领导手中。最终经严格筛选,从各医院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血液透析、感染科、儿科、重症医学、急诊科等13个救灾急需学科中,抽调出26名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年轻医护力量,组成天津抗震救援医疗专家组。市领导连夜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救援工作,全市各相关单位、部门紧急筹备止血、麻醉、消毒杀菌等药品器械和帐篷、发电机等必备物资。
“出发!带上1100万海河儿女的重托与祝福,向着高原最需要的地方!”15日早7时30分,天津医疗队成员从天津站集结出发,奔赴一线。
从下发通知到集结出发,只用7小时!
高原反应长途劳顿
挡不住天津医疗队员坚强的救援脚步
16日中午13时许,几经周折,天津医疗队抵达青海玉树县。当地海拔4000多米,很多队员一下飞机就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严重高原反应,浑身无力,头痛欲裂。
“10多名地震伤员要转往格尔木市救治,需天津医疗队护送……”接卫生部紧急指令后,队员们毫不迟疑,顶着高原的寒风,忍着缺氧的痛苦,立即投入转运伤员的“战斗”,在飞机上便用随队携带的医疗药品和器械对伤员展开救治,连午饭也没顾及吃上一口。
经约两小时飞行,下午16时许,医疗队终抵目的地。“众多伤病员急需救治,药品缺乏,医疗设备缺乏,医护人员缺乏……”与当地卫生部门联系闻悉此情后,队员们顿时忘记所有的不适与劳顿,再一次鼓起全部精神,调动起每一个细胞的能量,驱动已体力透支的身躯,带上药品、器械,马不停蹄地分头赶赴格尔木市人民医院、海西州第二人民医院、解放军第22医院和青海油田格尔木石化基地职工医院,全身心地投入对抗死神、救治伤员的“战斗”中。
与时间竞速,同死神赛跑。虽无硝烟,但惊心动魄!
了解当地医疗情况、查看患者病情、与当地专家会诊……队员们以最快速度进入状态,一直忙到凌晨以后才赶回驻地,吃上一天中第一顿饭。还有的队员连夜就展开紧急手术,难受了吸上几口氧气继续奋战,彻夜未眠。
“累倒了,可以再休息。但患者每拖延一秒钟都有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一切困难都挡不住天津医疗队员们坚强的救援脚步!
不舍昼夜用心守护
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天津医疗队员们以啃铁咬钢的顽强战斗意志,胸怀着对藏族同胞的手足深情,不舍昼夜用心守护着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急性肾衰、肝挫裂伤、高钾血症,随时可能因心脏骤停而猝死的37岁藏族伤员桑珠巴丁永生难忘,是天津医疗队多学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多日不间断地昼夜抢救、生命监护和多次血液透析,才把数度病危的他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中拽回;
——腰椎、头部严重受伤同时合并低血压、高血糖、心肺功能衰弱等严重老年性疾病,随时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肺栓塞、脑栓塞等危重急症的88岁藏族老人代青文毛永生难忘,是天津医疗队员们三天三夜的防血栓、抗休克、抗感染、密切监护等寸步不离的抢救治疗,才使她恢复了意识,重见高原上升起的太阳;
——因重度颅脑外伤导致心脏骤停的27岁藏族患者伊多永生难忘,是天津医疗队员克服着剧烈活动时高原缺氧的严重不适,以对生命的高度珍重,凭借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持续28分钟连续3360次不间断的快速有力胸外按压,使他停跳已久的心脏恢复了跳动,为他夺回一线生机;
——颅脑重伤、双眼瞳孔散大并出现脑疝,已处于濒死状态的10岁藏族女孩卓玛永生难忘,是天津医疗队员在抵达格尔木的当天凌晨,克服着剧烈高原反应和长途劳顿,一边吸着氧气一边实施手术,使她起死回生……
在格尔木四家医院,有很多危重症伤病员无法忘记,是天津的“恩人”们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有太多的中轻度伤病员无法忘记,是天津的“亲人”们给了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般的精心呵护。
感冒了,肠炎犯了,吃点药又冲上去,坚持、再坚持;困了,就和衣在病房椅子上迷糊几分钟;饿了,就拿出随身带的已经发干的馒头啃上几口……忍着病痛,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总是不能按点吃饭的队员们,正是胸怀着民族大爱,不顾一切地用心守护着每一位灾区伤病员,想尽办法抚慰着每一颗被震伤的心灵。
参与抗震救援14天来,天津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1651人次,抢救危重症伤员36人次,开展手术32台次,会诊127次,在当地医疗队中一直保持救治患者数和抢救危重症患者数最多的纪录。
“不能让藏族同胞们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却在我们手中离开!”这是天津“白衣战士”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信念基石!
创建ICU 帮扶结对子
为格尔木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不仅要‘输血’,还要帮助当地‘造血’……”天津医疗队在繁忙救治工作之余,积极在当地展开帮建、带教活动,毫无保留地将医护技术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以提高当地整体医护水平,永远造福当地患者。
初到格尔木,天津医疗队就立即全面了解当地四家伤员接收医院情况,主动协调青海省卫生厅和北京医疗队召开协调会,提出四点具体建议:各学科专家应建立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会诊机制;建立重症患者巡诊机制,防止并发症,特别针对当地医院对骨科患者无防栓塞措施的情况提出有效预防手段,严防肺栓塞、脑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建立联合查房机制,医疗队专家应参与科室查房和交班,以便统一治疗标准和方案;应更加重视当地医院管理和感染控制。建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一致赞同,被应用到工作中,实现危重症病人零死亡、手术病人院内零感染,取得明显成效。
到达格尔木第二天,天津医疗队针对当地无重症监护病房难以有效救治重症伤病员的情况,派专家、出设备,以最快速度在当地最大综合医院——格尔木市人民医院组建起当地首个ICU病房,设病床6张,在抢救危重症伤病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天津医疗队还与当地医院在医院感染控制、ICU重症监护、骨科、神经外科、肾内科、急诊、临床护理、儿科、胸外科、普外科10个学科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临床带教,开展多场讲座,促进了当地医护水平的提高。
“天津医疗队提前两天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一阶段医疗救援任务,为当地真正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率卫生部工作组到格尔木察看伤员救治情况的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这样由衷地表示。
天津医疗队员们大爱无私的真情奉献,不仅感动了卫生部领导,更深深打动了当地卫生部门、医院负责人以及藏族患者和其家属的心,与队员们结下深情厚谊。
听说队员们要走了,因地震失去双亲的8岁藏族女孩索南卓玛,张着双臂哭着要她的天津“护士妈妈”再抱她一次;88岁藏族老人代青文毛,紧紧握着队员们的手,眼含热泪,久久不愿松开;很多能走路的藏族患者及家属自发前来送行,送上洁白的哈达,眼睛湿润双手合十向“亲人”们表达着无限感激……
听说队员们要走了,当地卫生部门和当地医院的“战友”们纷纷前来送行,多日并肩奋战早已使他们成为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三三两两抱作一团淌下热泪,互致着最真挚的祝福:“好兄弟、好姐妹,常回‘家’看看……”
3000米,在玉树地震转运伤员海拔最高、最偏远的格尔木市,天津医疗队员用炽热情怀谱写了一曲民族大爱的救援壮歌。
在这片生命的高地,永久闪耀着队员们高擎的“天津旗帜”。 (任勇)